明太祖就找来刘伯温,问:我这个孙子将来当了皇帝,能坐几年?
刘伯温直言不讳说:皇太孙骨气不凡,非富贵可久拘也。
明太祖急问为何,刘伯温却沉默不语了。
明太祖再三追问,刘伯温只得说:出家可修正果,继位不出五年易位。
明太祖一听,就问:如果让他出家,让燕王继位,如何?
刘伯温又说:于礼不合。
刘伯温早就算到,建文帝有此一劫,但又有人帮助他逃过劫难。
明太祖问刘伯温,有没有办法帮孙子避祸。
刘伯温说,有。
刘伯温让太祖皇帝制一函,藏度牒、缁衣、剃刀其中,令其遇难则启之,庶几此以免。
然后,刘伯温告诉明太祖,将来得天下的是燕王。
明太祖心里知道四子性格一如自己狠辣,当皇帝绰绰有余,也不再说什么了,按照刘伯温的办法,制了一函,内有三张度牒、三套袈裟和一把剃刀。
函是一封密信,告诉建文帝,皇宫内有一条秘道,通往寺庙。
三张度牒上写着应贤、应能、应文三个名字。
剃刀的用意,不用明言了:剃度出家吧!
建文帝出逃前,制造了一个自焚而死的假象,火堆里有几个烧焦了的尸体。
当朱棣前来看到时,太监说,这就是建文帝和皇后以及太子的尸体。
朱棣并不相信,但还是以天子的礼遇葬了建文帝。
朱棣登基后,花了不少人力物力遍寻建文帝,甚至传说郑和七下西洋都与此有关。
但是,建文帝其实并没有逃得太远,他一直都在武当山隐居,直到他八十岁的时候,他下山,托人找到当时任皇帝的明英宗,说现在才出来,只是想死后葬在父母身边。
有一个当年曾侍候过建文帝的老太监确认了建文帝的身份,后来明英宗就将建文帝迎入大内某间佛堂,供养他终老。
此是后话。
与现代的人不同的是,明代人对预知未来的人更多是带着一种恐慌。
那时的人们宁愿不知道将来的灾祸;如果预先知道了,又无法改变,那么等待的时间,实在是太漫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