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地契不止是房子所在的土地的契约,还有依约应该分给百姓的草原上的草地。
当然了,牧民一向是逐水草而居,不可能直接把全部草原一块块分给百姓。
这样的话,随着气候转变,有的地方都没草了,有的地方还草老高呢,这样实在不适合大规模养殖。
所以呢,牧民们只有草地的所有权,但并没有单独使用权。M.
其对草地的使用权,被朱七牛强硬规定为集体使用权,即一大片草场分给了所有人,但牛羊马吃草时就不分哪块草地是谁的了,随着牛羊马去吃。
等到需要赶着牛羊马群迁移时,迁移地点、路线等由所有这一片草原的所有者共同商量,确保大家的牛羊马都有草料吃,不至于饿的饿死,饱的饱死。
这种模式类似于关内的农场,好处是资源更集中,劳作更方便省事,不同的是农场完全归当地官府所有,也就是归朝廷所有,而草场有相当一部分是归百姓所有的。
在此基础上,朱七牛预留了相当一部分公共草场和官方草场,公共草场是大家共有的,如果自己的草场实在没草了,可以把牛羊马群赶去放牧。
官方草场则是完全复制的农场模式,朱七牛管其叫做牧场,不同的是农场是官方种田基点,而牧场是官方放牛基点。
除了草地之外,朱七牛还让人把去年俘获的牛羊马、骆驼按照约定或交换或半卖半送给了这些百姓,好叫他们尽快拥有赖以为生的活路。
虽然草场是大家共同使用,但毕竟大家搬来之前的条件各不相同,使得大家最终分到的草场大小并不完全一样,为了避免有人薅集体的羊毛,故意养很多牛羊马,也为了避免有人心里不舒服,觉得被占了便宜,朱七牛特别限制了大家的牛羊马的数量。即草地越小,规定可养的牲畜便越少。
除了这些之外,朱七牛还给他们安排了老牧民当老师,教授他们在草原上生存的技能。
若否,这些世代以耕田为生的百姓还真就未必适应得了。
这些东西虽然看起来很新鲜,实则朱七牛早就试点过了。
最初作为试点的一批人和草场即是太平城周边的草场和那些自愿搬来的士兵、民夫的家人。
最终效果嘛,还蛮好的。M.
所以朱七牛这次直接就大面积推广这种治理模式了。
官府做不做事,做不做好事,老百姓的感触是最深最准的,心里也是最有数的。
见朱七牛安排的这么周到,新迁移来的百姓顿时有了一种安家、安心的感觉,于是也不惶恐了,也不忐忑了,也不拘束了。
有那胆子大的,更是直接拎着关内的一些土特产找邻居拉家常喝酒去了。
毕竟以后就是相亲不如近邻的近邻了嘛,说不定世世代代都要生活在一起,不搞好关系怎么行。
……
随着百姓们陆续安家完毕,开始试着拎着鞭子到处放牧,草原上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朱七牛他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接下来嘛,就不是官府可以随便插手的时候了,得由着百姓自己去适应、摸索,否则必然事与愿违。
但朱七牛他们却也不能嘛事不干。
让孟毓崇将各地统计到的本次实际迁移百姓人数呈上来,朱七牛仔细瞧了瞧:“才过来了一共不到五十万人吗?”
孟毓崇道:“实到四十六万三千七百二十人,共六千六百七十八户。”
“大明这么多个省,一千五六百个县,一两万个乡镇,平均一个乡镇连一户都不到,看来咱们的事业还任重道远啊。”
“是啊,不过属下相信在国公爷的率领下,蒙古承宣布政使司必然也会迎来高速发展的,到时候肯定还会有更多人愿意搬过来住。
而且毕竟也来了四五十万人,只要他们乐意生孩子,要不了几年光是新生人怕是就能多出一二十万,怕是以后咱们还要发愁人太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