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 第156章 盐场已成

第156章 盐场已成

有些脑子灵活的,立刻就想到了,既然盐能晒出来,他们灶户以后的日子就不会像以往那么辛苦了,想到这就热泪盈眶,要不是盐场有规定,不少人可能就要当场伏地痛哭了。

这下子,他们干起盐场的活就更加细心了,这盐场的每一步工序都做得认真极了,让晒出来的盐能够更细更好。

马和此时的心情已经不单单是激动了。

这盐还真的能晒出来!

这还是冬天,按照何秋给的东西上说的,冬天晒盐的效率是很低的,但就算如此,这一天大概也能出几十石盐。

这还是现在的盐场不算特别大,若是把盐场的规模扩大一倍,说不定夏天的时候,隔个两三天就能扫出来将近千石的精盐!

虽然按照数量来说,这些盐池的产量不算特别高,更不用说去供应全国了。但这晒出来的盐,不仅品质极好,都是白花花的精盐,还不用燃料!

只要建好了盐场,这种晒盐之法的成本就低得可怜,连燃料都不费了,唯独耗费点人力罢了,而对于大明来说,这点人力算钱吗?

所以,眼前的这个盐场在马和眼里,那就是一大座金山!

马和连吃饭都是在盐池边上吃的,直到傍晚亲自看到第一批白花花的盐出来,他才激动的写信,让一同来的以为燕王府家将八百里加急送回燕王府。

这么大的好事,就应该让王爷早一步知道,也好让王爷决断,此事要不要上报朝廷,毕竟这么大的动静,就算是相瞒,也很难瞒得过。

消息很快就传到朱棣府上,朱棣激动地把胡子都揪掉了好几根,赶紧派人把何秋从书院拉出来。

等何秋到了,还没等何秋把椅子坐热乎,就把马和给出的好消息和他做的一份总结性质的晒盐工艺实验报告拿出来给何秋了。

马和受何秋的影响很深,而且朱棣在和何秋接触后,也更喜欢数据详实的报告,所以他这份报告条理分明,数据详实,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重点,就是没什么文采。

何秋粗略的扫了一眼,他虽然知道晒盐法可行,但朱棣他们不知道,现在有了准确的消息传过来,这晒盐的事算是成了。

但何秋对产量有些不满,忍不住嘀咕道:“这怎么才这么点产量?一次也就几千斤?那要是换成夏天,一个夏天岂不是也只有几万斤?”

你可是长芦盐场啊,后世年产量过百万吨的那种,全国体量最大的盐场呀。

放大明就这水平?不会吧。

朱棣骂道:“晒一晒就能出盐的事,你还想让它的产量能有多高?难不成要一个月出几十万斤你才满意?心也太大了。”

朱棣看到马和的这份报告,已经开心的不得了了,这产量放大明已经不算少了。

何况,这次还只是在长芦建了单单一个盐场,还不是特别大的那种,就能有如此多的精盐。

要是把长芦的盐场扩大几倍,十几倍呢?或者再多找几个地方,再建一些晒盐场,那前景实在太美妙了。

要知道这些海盐都是建好盐场后,只耗费人工的费用,算下来,就等于是白捡的钱一样,谁能不喜欢?

何秋则是又开始跟朱棣唠叨,这大明还有一处地方可以搞大规模的晒盐场——海南,现在还是叫琼州的地方。

海南岛的这个盐场,论起来自然条件,那可比长芦的还强!热带亚热带气候,常年都有充足的日晒和高温,岛周围全都是海水,更不缺原材料。

更何况,那边的开发度很低,单单只用来流放犯人啥的,属实可惜了,完全可以把福建一带的民众大量移民过去一批,用来建设盐场,也能缓解福建人多地少的情况。

想到后世的史书上写过的,福建人多地狭,民间多有溺婴的习俗,何秋就觉得有义务给这些人找一条路子。

朱棣就像看白痴一样看着他,心中很是无语,我又不是皇帝,想开发哪就开发哪,不过对于何秋所说的海南盐场也极为眼热,这可都是白捡的银子。

想到马和在密信里说的,要不要上报朝廷之事,朱棣心中又有了决断。直接告诉朝廷吧,反正自己的父皇肯定已经收到消息了,那自己再把琼州盐场的消息附上,以示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再赚一波名声,何乐而不为?

琼州还未开发,建设盐场有难度,那就是朝廷的事了,和朱棣现在一个小小的藩王没有关系。

民国奇人小说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