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傍晚,风浪平息。郭笨聪与众官员走出船舱,首先注意到的仍是陆秀夫。他颇觉惊讶。在中午刚登船时,陆秀夫正将自己与赵昺绑在一起,自然是最易引人注意到的。然而此时的甲板上,已经站了四五十号人,但他最先看到的,又或是下意识最想寻找的,仍是陆秀夫。
陆秀夫站在船首,正与几名官员模样的人交谈,身边却不见了少帝赵昺。想是经过这一场风暴,八岁的孩童身体吃不消,早已沉沉睡去了。
放眼四下看去,茫茫大海一望无际。不知从何时起,原本跟在龙舟后面的大船,已有两艘行驶在前面,左右两侧分别有两船护航,船尾又跟了五艘。包括郭笨聪乘坐的龙舟在内,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宋朝庭,如今只剩下十二艘战船。
看到这等凄惨景象,郭笨聪心中暗自叹息,再看陆秀夫时,却见陆秀夫的目光也正向这边望来。
郭笨聪眼见躲不过,只得硬着头皮走过去,心中想道:"倘若他盘查身世,我便一口咬定就是郭本存,也就是郭尚书的孙子。反正郭尚书已不在人世,又声称我是他的亲人,这叫死无对证。"
此种念头刚刚浮出,郭笨聪忽然想扇自己两个嘴巴。郭尚书好歹也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爷爷",而且刚刚离世,自己为何有了"觉得幸运"的想法呢?退一万步讲,即使这是在做梦,梦中也能现出一个人的本质与原形。难道我郭笨聪竟然如此无耻?
其实,即使到了现在这个时候,郭笨聪仍然不相信自己真的回到了宋朝,至少有一半的感觉是在做梦,只不过这个梦太过真实;他偶尔还有另一种想法,便是他在海里被闪电击中之后,早已死了,又不知还魂到了谁的身上。后一种想法显然不成立,因为他还穿着那件运动衣,背上仍背着那个双肩包。
郭笨聪宁愿相信这是一个梦。
既然是在做梦,那么说话和做事就不用考虑后果。但万一不是梦呢?万一自己真的穿越时空回到宋朝末年呢?郭笨聪已不敢多想。
令人意外的是,陆秀夫走了过来,深深做了一揖,道:"今日多亏贤侄,大宋才躲过这一劫。陆秀夫在此谢过。"郭笨聪也忙学着他的样子做了一揖道:"陆丞相言重了。晚辈只是不愿看到大宋就此灭亡,尽自己的一份薄力而已。"心中却想:"古人最忌讳说''朝庭灭亡''之类的话,也不知道他是否介意。对了,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想办法找个理由,解释我为何出现在这里吧。"
果然,陆秀夫问道:"龙舟乘客的名单,本相了如指掌。只是贤侄的名字,却并不在其列。不知贤侄乘坐的是哪条战船?"
郭笨聪的心一下提到嗓子眼上,思索片刻,小心翼翼地答道:"正如晚辈的祖父所言,晚辈原非军中之人。前些天,晚辈听说大批元军出海,想着定是冲着朝庭去的,便自作主张,带了十几个亲朋至友,登上了张太傅带领的船队。晚辈乘坐的战船被击沉,正在海中漂泊,却遇上了龙舟。"
历史上的崖山一战,曾有数万平民百姓相助宋朝庭,后来有人做过统计,参战的大宋百姓有七万之众。为了便于协调作战,兵部将百姓与士兵混编在一起,许多战船上都有百姓加入。这些百姓,大多是船工,身体强壮的也可作士兵,更有专门负责运送粮食物资的。
郭笨聪说的张太傅,正是"宋末三杰"之一的张世杰。张世杰的船队中,有少一半都是平民。郭笨聪说他来自张世杰船队,陆秀夫自然不疑有假。
张世杰,乃是有名的抗元将领,然而其叔父张柔,却是元朝的将领,而且还被无朝庭封为国公。这其中的经过,说来话长。
大概在几十年前,张柔曾在河北一带占山为王,后被金国朝庭招安,并与宋朝为敌。在蒙古攻打金国的时候,张柔又投降了蒙古。有些资料中讲"张柔为元朝统一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这简直是一派胡言!试想一个宋朝人,先是投降金国攻打大宋,后又投降蒙古攻打金国,这种出尔反尔的人,又如何称得上英雄?反倒是张世杰,在蒙古灭金之后,便离开其叔父张柔,投奔了南宋。
赵昺即位后,下诏让张世杰做太傅,也就是皇帝的老师。张世杰不仅教赵昺识字读书,还奉命死守崖山,号召当地百姓大兴土木,为太后、皇帝修建行宫,着实尽了一个忠臣的本份。
陆秀夫听到张世杰的名字,心下微觉气恼,因为在昨夜那场海战中,宋军原有十数万兵力,各类船只两千余艘。元军虽然号称二十万,但大部分是陆地部队,战船只有一千四百多艘。
陆秀夫曾建议说,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以便向西边撤退。
然而张世杰为了防止士兵逃亡,竟然否决了陆秀夫的建议,并下令将陆地上所有的宫殿、房屋、战略据点全部烧毁,又将两千多艘宋船用大绳索连起来,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待在最中间。
元军攻势甚猛,宋军不敌。等到元军攻入阵中时,张世杰眼见大势已去,遂抽调了所有的精兵,斩断绳索,突围而去。
赵昺的龙舟位于最中间,要突围到西边极为不易。后来终于突出包围,却因此而损失了数百艘战船。跟着逃出来的,只有十余艘攻击性较强的大型战船,至于船上人员,除了大宋最精锐的将士之外,更多的却是皇室成员与大臣、宫女、太监等非战斗人员。
龙舟看似突出重围,但陆秀夫却将情势认得清楚:如果没有战船的保护,龙舟很快就会被元军追上,况且西边又有几百艘元军战船,正在守株待兔。
陆秀夫眼见无法突围,心中绝望之极,为了避免被俘受辱,便要背着小皇帝投海自杀,却遇到郭笨聪在船上大呼小叫,神差鬼史般地,阻止了他的计划。
"张太傅的船队?他不是早已逃跑了么?"陆秀夫问此话时,言语间显气恼。郭笨聪不知他为何生气,惊讶之极。
要知道,在宋末三杰中,无论是文天祥、陆秀夫、还是张世杰,都是慷慨赴国难的英雄。在郭笨聪所知道的历史中,这批大好男儿、宋朝仅存的精英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历史留给他们的最后舞台,将生死置之度外,就像今天这样,置身于这天涯海角的一隅,保卫着风雨中飘摇不定的、随时会消失的政权。
宋末三杰既然同心协力,为何提起张士杰时,陆秀夫会如此生气呢?
郭笨聪实在想不出原因,又怕会牵连到自己,忙辩解道:"丞相不必动怒。晚辈虽不清楚太傅的想法,但他此举必是为了大宋。试想今日的局面,若无天助,显然是凶多吉少。太傅先行离开,也是为了留下些抵抗力量,以便再图大事。"
其实,陆秀夫对张世杰非常了解,也知道张世杰并非贪生怕死之人。郭笨聪说的理由,他早就想到了。
在原历史上,海战落败之后,张世杰曾派人前来接应。然而当时形势复杂,陆秀夫既怕被人出卖,又怕被俘受辱,坚决不肯带着赵昺登船。
张世杰眼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余部,在昏雾中夺港溃去。
后来,张世杰又去找杨太后,想再立皇室中人为帝。然而杨太后听说少帝赵昺已死,心中悲痛不已,说道:"我忍辱负重至今,全是为了赵家的最后血脉。如今少帝已亡,我活着也没有希望了。"不久之后,投海自尽。
据史书中记载,杨太后原话是这样的:"我忍死间关至此者,止为赵氏一块肉耳。今无望矣!"
当然,宋史是元朝修定的,史书中记载的一切,均为了元朝的统治而重新修编过的。后世的学者若要研究《宋史》、《明史》,万不可以官方的版本为据,倒是有些民间、海外的版本,多有值得借鉴。
但话说回来,对于后世的历史学家来说,这其中的秘密又怎会被他们知晓呢?几千年以来,埋藏于历史中的真相,又有多少被后世所了解呢?即使有人知道一些,又有多少人会设身处地思考,将自己也置身于历史片断中,去感受先人们在面临民族危机时,所承受的那一切呢?
再说张世杰,看到杨太后投海自尽,心中绝望顿生,将杨太后葬于海滨之后,继续带着残部沿海南下,以图再行举事。然而赵昺之后,宋庭再无后继者;船队行至海陵山时,张世杰终于彻底绝望,不顾部下的劝阻,投海自尽。至此,宋朝完全灭亡。
此时的陆秀夫,虽然还在气恼张世杰,却也清楚地知道,朝庭终究还是躲过了一场劫难。他忽又想起郭笨聪劝阻投海的那番话,心中又生惊讶,当下问道:"幸亏贤侄识得天相,今日躲过大难。贤侄既有此种本领,可知今日之后,大宋还有何劫难?"
其实陆秀夫也知道,所谓观天相,多是预测天气。就如孔明借东风,与其说是向天借风,倒不如说是懂得些天气变化的知识。
今日,这郭公子虽然预知了风暴,但他究竟是如何预知的,谁也说不清。况且,即使今日侥幸逃脱,但再过得两三日,元军定会在附近海域搜捕。宋军的两千战船均被击毁,除了张世杰带走的那部分之外,只剩下这十多艘船,又如何抵挡得住如狼似虎的元朝水师?
郭笨聪听他问起以后的计划,一时也没了主意,但又想自己曾夸下海口,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说道:"丞相请放心,天无绝人之路。"话一出口,立时又有些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