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正文卷第二百六十六章互相牵制最新网址:袁熙觉得刘协其实很可怜,要说刘备还有复兴汉室的些许希望,刘协基本是毫无希望。 别看刘协挂着天子名号,但其手中可用的牌,还没袁熙手里的多。 袁熙心道换了自己是汉献帝,在翻翻转转,受着不同军阀诸侯裹挟的困境里,只怕早就开始摆烂,搂着伏皇后睡大觉了。 当然,袁熙明白刘协此人,绝对不会坐以待毙,后世其也努力挣扎过许多次,包括衣带诏等事件,奈何他碰到的是曹操,最后也只能黯然退场。 袁熙心道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人,他如今想做的事情,和曹操差不多,想在天子东归之事上分一杯羹。 为了这个目的,便必须要撬开幽州通往河内的道路。 挡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障碍,便是黑山军。 袁熙想到这里,对鲜于辅说道:“丁零种姓的事情,我也听说过。” “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不就是有几代和鲜卑通过婚吗?” “如今汉民,也不见得没通过婚,既然都是大汉编户齐民之人,便当一视同仁,无分彼此。” 所谓编户齐民,就是登记户籍在册,这便拥有了大汉子民的身份。 鲜于辅见袁熙神态不似作伪,不禁有些震动,出声道:“我先前以为,使君对我们这些兼有汉胡血统的家族很是反感。” 中原士族对于这些边地家族是颇为看不起的,常常拿血统说事,让鲜于辅这些家族自觉低人一等,总也融不入进中原士族的圈子。 如今袁熙身为世家大族袁氏分支之主,对此表示不以为意,这让鲜于辅心中产生了些异样的感觉。 袁熙是真的不在乎,不就是鲜卑血统么,后世隋唐皇室不也有一些? 血统归血统,上古炎黄子孙,谁分得清血统? 所以不可能有真正纯粹的族群,但只要分清主次,便能成为一家人。 就像隋唐虽然都有鲜卑匈奴女子嫁入皇室,但也只能说是有外族血脉而已,但谁敢说隋唐是鲜卑王朝? 谁也不能否认隋唐就是汉人王朝,更别说嫁入皇室的独孤氏长孙氏等家族,除了姓氏之外,其习惯和传承早都和汉人无异了。 这便是所谓的主次。 华夏传统首重文化认同,而非血统认同,正因如此,上古时期才有东夷、三苗和华夏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既然古时可以,现在为什么不可以? 要知道,后世晋南北朝是华夏文明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次文化大融合,这次融合的范围远比第一次广泛。 春秋战国时代主要是华夏大地自生各文化的融合,而第二此,则是包括波斯、印度、粟特、西域、蛮俚、百濮、北族、东南亚以及中原各地未曾发掘的民间文化,都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被融入以华夏传统文化为主干的新生文化之中,华夏文化由此开枝散叶,更加灿烂辉煌。 要是敌友不分,将那些心向华夏,愿意融入的外族也拒之门外,等于是关上了民族交流融合的大门,兼容并包便成了一句空话。 因为华夏文化的最大特征,便是海纳百川,而非某些族群,对于异己搞灭绝大屠杀。 袁熙觉得,后世的先祖们走的道路是正确的,没必要反其道而行之,加上他现在大力发展海运,皆会接触到更多的外族文化习俗,固步自封是不现实的。 袁熙对于外族真正反感的,是那些拒绝融入华夏文化,同时却还要趴在汉地边民身上吸血,为非作歹的强盗异族。 对于这些人,自然是要像卫青霍去病一样,打得这些外族心服口服,若其愿意入关融为一体,袁熙倒是很欢迎,但若想靠掳掠劫杀谋生,那只能将其打得滚回大漠,自谋生死。 袁熙把自己所想对鲜于辅说了,最后道:“既然我们都是大汉子民,那自然只有汉,没有胡。” “如果占着汉朝的便宜,心里还有自立的心思,我是不喜欢的。” “风俗可以保留,但是必须要自认为汉朝子民,这件事对于幽州各族来说,是迟早要做出的选择。” “幽州是大汉的幽州,不是外族的幽州。” “不然我这个幽州刺史,也不会纵容他们。” 鲜于辅听了,若有所思,袁熙这暗示已经很明显了,只要他和阎柔自认为大汉子民,不想着自立,那袁熙就会站在他们这一边! 而相对的,乌桓这边就麻烦了,因为单于蹋顿明显是有别的心思的! 鲜于辅心中一喜,他发现和袁熙这种人说话,根本不需要多费唇舌! 他出声道:“鲜于家族归附使君的话……” 袁熙听了,出声道:“我会和刘和一起上表汉庭,为鲜于家族正名。” “只要鲜于家族为大汉守护北地边防,我一定会让鲜于将军得到满意的回报。” 鲜于辅听了,心中一喜,这当然是他想要的结果,因为他和阎柔的基本盘都在广阳几郡,和涿郡毗邻,要是和袁熙搞不好关系,第一个波及的就是他的家族。 这大乱之世,什么远交近攻完全不适用,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底牌和袁熙和其背后的袁氏家族对抗,还徒然为别人做嫁衣,傻子才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