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太祖立下两句碑文,希望子孙后代遵守。
一是善待后周宗室,二是不要滥杀士大夫和提意见的人。
赵佶大开眼界,太祖果然是仁义之君,智慧博大之人。
上面的碑文和史书记载分毫不差。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赵匡胤能够并列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宋太祖登基时,迁周恭帝母子于西京,易号郑王,造周六庙于西京,命周宗正以时祭祀,并派官员祭拜周太祖。
开宝六年,郑王过世,此时距禅位已14年,而宋太祖仍素服发哀,停朝十日,谥号恭帝,葬于周世宗之侧。
宋朝皇帝对柴氏一直都很照顾,期间曾几次册封柴氏后人为候、为官。
虽然老赵家夺取孤儿寡母的天下,并不厚道。
但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斩草除根是家常便饭,太祖能够如此仁义,不得不说是个异数。
自古以来鸟尽弓藏,马放南山,杀戮功臣更是惯例。
杯酒释兵权,善待出生入死的兄弟,又有几个皇帝能够做到?
此刻,赵佶对太祖充满了敬仰之情。
论武功,毫无疑问,赵匡胤是历代皇帝中武功最高的,论军事能力,完成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
当时西夏李氏只是宋朝的一个节度使,不敢异心,只是可惜,天不假年,太祖英年早逝,否则击败大辽,完成大一统,也未可知。
外面雷声轰隆,大雨如注。
赵佶陷入深度的思考之中。
太祖立下训示,已逾一百多年,当时的背景和现在相比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所谓与时俱进,不杀士大夫,当真可行吗?
面对辽金夏群狼环伺的环境,大宋的柔弱政策还能保证江山永保吗?
风吹雨点,敲打门窗,赵佶的内心世界正在狂风暴雨。
此时的大宋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千疮百孔,一招不慎,可能满盘皆输。
赵佶转身绕到太祖誓碑的后面,这个举动历代皇帝没有做过。
他们只敢碑前跪拜,怎敢做出逾越的动作!
誓碑的背面果然隐藏着秘密!
赵佶看到两本线装的古朴书籍。
《长拳二十四式》
《盘龙棍法》
书上面压着一根金光灿灿,飞龙缠绕的盘龙棍。
盘龙棍压着一张纸,赵佶上前收起盘龙棍,将纸拿起。
上面写着: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文可安邦,武可保国。一文一武,国之重者。崇文抑武,抑武将不可抑武。如此,国必昌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