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大国院士 > 第二百五十四章:辐射电能转换

第二百五十四章:辐射电能转换


  将atlce探测器的原始实验数据交给陈正平去处理后,徐川马不停蹄的赶回了魔都。

  核能项目第二阶段的半导体材料研发已经到了关键节点,他得回去主持大局,加快速度做出来。

  毕竟现在已经到了农历十二月中旬,再有几的时间就过年了。

  等过完年,实验室也差不多就该放年假了。

  ......

  魔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中,徐川带着白色的聚酯手套,操控着眼前的离子注入机将设备中的金属离子材料的送入了ald气相沉积仪郑

  这是制造半导体材料中很关键的一步,为半导体基底注入杂质。

  当然,这个杂质并非我们传统概念中的杂质,它有些类似于我们手机中使用的半导体硅基芯片。

  众所周知,半导体是指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

  它的导电性可控,容易受到微量杂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往里面掺杂磷、砷、镓等不同电阻的材料可以让其形成np极,作为控制电荷开关的门。

  这是半导体材料的核心基础。

  其中非常着名,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容易接触到光伏发电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不过它利用的是其中另一部分--半导体特有的‘光生伏特效应’。

  光伏发电是通过光照使不均匀半导体或半导体与金属结合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的现象。

  首先是将光伏发电板将光子转化为电子、将光能量转化为电能量,然后让其形成电压。

  有羚压,就像是在河流上筑高了大坝,如果两者之间连通,就会形成电流的回路。

  这是光伏发电的核心原理,也是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的原理之一。

  不过传统的光伏发电技术有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一般的太阳能电池光谱响应的波长范围基本都在320-1100nm之间。

  也就是处于这个波长的光波才能被太阳能发电板利用,波长于或者超出光波它是无法利用的。

  这一点注定了普通的太阳能发电板的效率无法得到质的飞跃,也无法对核废料散发的辐射进行处理。

  因为核废料散发的辐射,除了γ射线属于电磁波外,a、β、中子流都不是电磁波。

  而且就算是γ射线,其波长短于0.1埃,根本无法被传统的光伏发电板利用。

  要对这些辐射进行利用,几乎需要彻底改变传统光伏发电板的结构。

  上辈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徐川可谓是想破了脑袋,请教了无数的物理专家和材料专家都没有得到答桉。

  而最终给他启发的,来自于一个他想都没有想过的领域--‘生物’。

  他的灵感来源于一种被称为‘红珠凤蝶’的蝴蝶。

  这种蝴蝶听起来像是红色的蝴蝶,但实际上它全身大部分都是黑色的,只有腹部、颜面、胸侧等地方有着一些红色容貌,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

  而在这种蝴蝶身上,生物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很奇特的现象。

  它的翅膀上随机分布着尺寸、形状都不规则的晶格结构。

  正是这种晶格结构。能够在寒冷的季节中帮助蝴蝶吸收更多的阳光,并调节保存体温,不至于在寒冷的冬被冻死。

  其实从生物上获得科研灵感,这并不是一件什么稀奇的事情。

  很多科技其实都来源于各种生物。

  彷生机器人、鱼鳍泳衣、冷光灯、雷达等各种很常见的东西其实都是依据各种生物设计的。

  而徐川从这种晶格结构上,找到了吸收非电磁波辐射的辐射能并将其转变成电能的方法。

  其原理在于与一种名为‘结构隙带’的东西。

  通过纳米技术手段,将利用原子循环技术构建的半导体加工成一种具有特殊纳米间隙的材料。

  而具有这种特殊间隙的材料,能够吸收利用辐射能,再结合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可以进一步将其转变成电能。

  这就是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中和‘原子循环’同等重要的另一个项技术:‘辐射隙带’

  .....

  在实验室中等待了差不多六个多时的时间,第一片用于气相沉积加工处理的半导体材料终于完成的间隙填充与薄膜阶梯覆盖。

  漫长的等待时间过去,徐川重新带上了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设备,打开气相沉积炉将里面完成加工的材料取了出来。

  第一批加工好的材料并不算大,边长只有30*30cm,不过作为实验体,它已经足够了。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它的面积不大,但厚度却比一般需要使用气相沉积设备加工的材料厚多了,足足有近两厘米厚。

  毕竟是用于处理核废料上的,如果太薄,它没法完全吸收掉核废料散发的辐射。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做出这种半导体材料了。

  在之前的时间中,他已经相应的做出了三分完全不同的新半导体材料,只是测试结果都不尽人意。

  当然,这是他故意的,毕竟一次就做成功,这有点太不可思议了。

  而三份材料失败的材料,从测试和理论上都给了他足够的调整数据,再完成材料的研发,就合情合理多了。

  尽管相对比其他实验室研究所的材料研发过程来,这依旧简洁多了。

  要知道很多实验室或研究所研发一份新材料可能要失败几十,几百甚至几千次才能做出来。

  ......

  “王远,取一部分材料,先去做一个全面的常规检测。”

  实验室中,徐川先目测观察了一下手中合成出来的材料后,对着身边的研究员开口道。

  这名叫王远的研究员,就是之前克雷研究所打电话时遇到的那个青年。

  虽然有些喜欢八卦,不过做事相当细心,也很有赋,再加上年龄不大,他就亲自带在了身边,让对方帮忙打打下手。

  对于一名普通的研究员来,跟着一名诺奖得主打杂,那叫做打杂吗?

  “好的教授。”

  王远沉稳的从徐川手中的接过的材料,切割了一部分下来,而后迅速的离开了实验室。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