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己也靠在椅中,捧起一本薄册,安静地阅读。
郑海珠瞧那书封上印着“山歌”二字,忍不住又道:“公子看的,可是姑苏冯梦龙先生的集子?”
冯梦龙为后人熟悉的成就,是编了明代话本集《警世恒言》等,但此时离“三言”问世还早,刊印出版的,是他的吴地山歌集,
陶公子抬起头。
这一回,他看向郑海珠的目光,明显带着惊喜。
再是识文断字,能知晓冯梦龙《山歌集》这样的冷门书,也殊为难得。
郑海珠毫无炫耀之色,婉婉道:“家兄生前读书,涉猎甚广,对冯先生奔走收集曲词之举更是赞叹。家兄曾与我说,浩浩诗文里,不知多少虚情假意之作,但茫茫山歌,却皆为真情流露。因山歌不必像诗文那般,或争荣,或媚上,或为求取功名。”
“说得好哇!”陶公子脱口赞道。
喝完彩,陶公子又有些惘然。
他自幼爱读杂书,却很快就不得不像这个时代的许多男子那样,开始学习八股制艺。
这种钻营应试的伎俩,杂以科场人情世故,真是镂空文士之肝肠,消磨豪杰之志气,哪里像读史记、读话本、读山歌曲词这般性灵酣畅。
陶公子没想到,自己时常泛起的腹诽,今日从一位萍水相逢的同龄女子口中,痛痛快快说出来了。
他于是掩卷,望向郑海珠,语气不知不觉就带上了会心之意,轻叹道:“女子受制于礼俗,男子受制于文章,世间这许多清清白白的好人,皆戴枷锁。”
怅然之音未落,忽听左岸传来高呼声。
“阿兄,是我呀,快把船摇过来!”
小仙舟靠岸,一个长身俊脸、袍衫华美的青年郎君“咚”地跳上甲板,身后跟着的小厮,所穿的布衣也厚实洁净。
青年冲陶公子嘿嘿一笑,转头盯着郑海珠,大大咧咧道:“咦,这是哪楼哪院的姑娘,怎么穿得如此寒碜。”
陶公子皱眉,沉声喝道:“胡言乱语!郑姑娘是本府士绅的女眷,萍水相逢,热心为我这外乡人带个路,去庵堂找荷姐。你快向姑娘赔礼。”
青年“哦”一声,将油滑的神色收了收,向郑海珠道:“告罪告罪,莫怪莫怪。在下误会,也是情有可原,我晓得阿兄这两天在妓院快活,就以为姑娘也是……”
“二弟,你这么大了还不会说话,干脆闭口。”陶公子愠意更浓。
青年却不怕,嬉皮笑脸道:“哎呀,我又给大兄丢人了,这就改,这就改。”
言罢,拿腔拿调地清清嗓子,冲着郑海珠作揖:“在下乃绍兴府山阴县张崮,峻岭之巅如履平地的崮,字燕客,郑姑娘既是我宗子堂兄的朋友,与我张三郎的交情亦自今日始,幸会幸会!若有机会去绍兴府,我必好好尽一番东道主之谊。”
青年说完,一对灵活的眼珠子瞄瞄兄长,见兄长面露尴尬。
他又瞅瞅那样貌不俗的郑姑娘。
咦,郑姑娘的神情怎么突然古怪起来。
片刻前,她被自己认作烟花女子,容色都没什么波澜,此时却蓦地眸光一闪,好像被触动了什么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