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豪气,尤其好酒。诗酒并列,尽显风流。</p>
无论贵戚勋臣亦或是才子学士,只要经济条件允可,想喝酒的时候其实都甚少去酒楼饭铺之类地方,总是愿意邀请一二知己三五好友,寻一处青楼楚馆,红袖添酒,清谈诗词,醉意朦胧间软玉在怀温香可嗅,人生至此,夫复何求?</p>
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追求……</p>
自李恪逍创立遥居,在里面挂上自己的所以诗词,这里便成了所以文人墨客相聚的地方,嫣然已成了天下士人的圣地。</p>
唐人好诗,这不是突兀而来的。</p>
自隋文帝一统天下、四海升平开始,民富国丰,文学便有了崛起的土壤。</p>
发展到此时,虽然尚未至鼎盛,但民间好诗之风已经盛行,那些享誉天下的文士大儒也都能吟诗作对,偶尔也有佳作传出。</p>
但是好词绝对凤毛麟角,这并不是说唐朝人不爱词而爱诗,这是一个流行问题。</p>
比如满大街都唱“弯弯的河水从天上来”,并不是代表“让我们一起摇摆”就无人问津了……</p>
词是长短句,字句依词牌而定,诗则不然,四言,七言,五言,即使杂言,也就那几个字数,不多变。</p>
诗相对脱离了音乐的束缚,只是注重自身的格律,而词不同,词与当时的流行乐密切相关,</p>
上古时代诗乐舞不分,由诗入词,经历了一个由雅到俗的过程,达到了雅俗互动。词刚刚兴起的时候,还未被上流文人接纳,只是有些人独辟蹊径,甚至一代词宗的苏东坡当时也颇不屑于词,自己写了词还觉得跟柳永的不同格调,皆源于对词的成见。</p>
宋人好说理,所以诗用来说理的较多,而词一般描写生活,初始是送给歌女的,当然人家会觉得俗了,但随着雅俗之间的交流,到宋朝后期,词也为文人所正式承认。</p>
最关键的一点:词是诗余!</p>
宋朝人在面对唐诗这一高不可攀的文化高峰之时,望而生畏,但是他们最终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学,与唐诗共同名垂千古。</p>
在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一般有才华的人不屑为之,所以鲜有佳作问世,也便不受世人重视。</p>
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p>
但是说到底,无论诗还是词,只要写好了,写到极致,都一样受人尊崇,脍炙人口,流传天下。</p>
所以李恪这首《青玉案》一出,瞬间便在长安各个豪门闺房,各家青楼之间轰传,各个情窦初开的小姐姐人手一份,夜深衾寒、孤枕难眠之时,点上一根红烛,拿出来细细品味一番,回味一下词中那迟遇心上人的惋惜之情,免不得珠泪涟涟,枕畔浸湿……</p>
苏府。</p>
苏婉已经知道母亲因为面子问题,不愿让父亲主动找陛下赐婚,这让她有些莫名的担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