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丁辉正站在一大片盐碱地上。
举目望去,一片白花花。
寸草不生。
这就是华夏土地的现状。
经过测算,华夏有近15亿亩的盐碱地。
如果能够改造利用,这个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
很多农业专家将目光转向了水稻。
华夏的水稻产量经过袁爷爷的杂交水稻。
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增产。
但是相对于巨大的人口基数,
粮食仍然有空缺。
所以近年以来,
海水稻逐渐提上了日程。
提及“海水稻”,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以为它是能在海水中生长的稻子。
其实有误。
所谓“海水稻”,实际上是指能在高含盐量的土地,比如盐碱地、滩涂上生长的一类耐盐水稻。
综观世界各地,
在大江大河入海口的滩涂上,
曾发现若干具有较强耐盐碱能力的野生的水稻材料。
在华夏沿海的河口地区也有发现。
不过,这些野生的水稻材料普遍存在产量低、米质差等缺点,不适合作为粮食作物进行大规模推广种植。
近年来,许多国家尝试培育产量高、品质好又耐盐碱的水稻。
有些国家甚至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进展缓慢,收效甚微。
在华夏15亿亩的盐碱地,
如果有1亿亩盐碱地种植耐盐水稻,亩产达到300-500公斤,便可供1亿人吃1年。
有人称,这是在盐碱地上播种希望!
所以,培育耐盐水稻新品种是农业人许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
然而,这绝非易事。
难在何处?
科学研究证实,水稻耐盐性是由多基因调控的复杂性状。
至今世界上仅有几例水稻耐盐基因的相关报道,并且因其效应值低,在育种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仍需进一步发掘高耐盐的水稻种质资源,克隆高效应值耐盐基因。
同时,水稻耐盐性是多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水稻的耐盐调控网络极其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而言之,水稻的耐盐性状是由多个基因调控的,调控网络复杂,有些机理至今尚不明了。
想到这些事情,
丁辉叹了一口气。
他自当上院士之后,一直在研究海水稻。
近些年也研究出来了几个品种。
但都有各种各样致命的缺陷。
有的口味差的令人难以下咽,有的营养缺失严重,有的产量极低。
“老师,回去吧。”
今年新招的研究生胡盛杰在一旁劝道,“这儿的太阳太晒了。”
丁辉摇摇头:“从事农业研究的,风吹日晒是常态,研究不出来成果才令人心焦。”
正说着,手机突然响了。
“是韩海涛。”
丁辉低头一看,接通电话,“老韩,今天怎么有空给我打电话?”
电话那边传来韩海涛的声音,“老丁,你厉害啊,不声不响教出来一个研究蔬菜的学生。”
“他的那两项成果直接改变了整个蔬菜行业的布局。”
丁辉一脸懵,“你说的什么?”
电话那边的韩海涛同样也愣住了。
韩海涛想过丁辉有很多回答。
唯独没想到,丁辉竟然不知道。
突然,
韩海涛大声的笑起来,“哈哈哈,你不会还不知道吧?真有趣,真有趣,自己的学生研究出来那么重要的成果,当老师的竟然不知道。”
韩海涛很高兴:“我要把这件事告诉那几个老伙计,他们能笑话你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