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用水摸了一下,还有一些热意,但已经谈不上热了。他拿在手中,掂量了一下,这一片甲片大概有十几厘米长,五六厘米宽,上面打着七八个孔洞,每一个孔洞直径大概三毫米。
这些孔并不是沿着边打的,似乎穿孔上还有一些技术。
总体上看,很轻薄。但也有些分量。
何夕问葛工头,说道:“这甲片就可以用了?”
葛工头说道:“这还需要打磨,上油。然后才能编织。”
何夕摸了一下,甲片是很粗糙。说道:“走,去看看如何编织。”
在葛工头的带领之下,一行人来到另外一个院子,却见这里有一张张大木桌子,一些妇人围着桌子坐着,桌子中间,有好几个筐。何夕上前一看,这些筐中都是甲片。每一个筐的甲片都不一样。
有大部分甲片都是长方形的。但是长方形也是不一样的。还有梯形,等各种形状。何夕一眼看过去,大概有九个筐,也就是有九种不同的甲片。然后看着这些妇女用细长的牛皮将甲胄编织在一起。形成大片大片的甲胄。
这些不同部分的甲胄,又有人拿走。
到下一个工序之中,厚重棉布作为衬布,将已经编织好的大片甲片用铆钉钉上去。然后将大片甲片系在一起,装上三面护心镜。整个甲胄基本成型了。
大概就是看上去像一个马甲。中间开怀,有绳子系好,胸前有两处护心镜,后心有一处护心镜。
在这里何夕还看到了头盔。是有八块铁打造在一起,向中间合拢的铁帽子。还没有上漆可能不大好看。
看到这里,何夕心中也有数了,他问葛工头说道:“这军器局一天生产多少副铠甲?”
葛工头说道:“原本能生产一天百副。只是最近几年,各地积攒的甲胄不少,也不需要生产那么多了。”
何夕点点头。冷兵器时代的武器与枪支弹药不一样,即便是火器,保质期很长,一副盔甲保养好的话,传承百年,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的。甚至还有太平天国将吴三桂的火炮挖出来,照样能用的案例。
大规模战事固然有消耗。但是自从洪武五年岭北之战后,这十余年来,小战不断,大战却没有几次。而大规模军械生产一直没有断过,只是大部分都运往了北方前线,或者充实各地方的卫所。
盔甲保质期这么长。很显然不需要更新换代,所以盔甲生产自然要放下来,不需要那么快了。只需保持基本的生产能力,同时做好替换。
毕竟,铠甲这东西,单单是保存或许时间很长。但是一旦打起仗来,那消耗就不好说了。
打胜仗还好,一旦打败了,丢盔弃甲,一战丧失数万甲胄,也是很正常的。
而南京军械局,是全国最大的兵器生产基地。最少在大明迁都之前,这里一直会保持这种规模。而居安思危之心,朱元璋一直有的。
何夕心中盘算了一下,即便南京军器局加班加点的生产,从而今到年底,最多生产出一万多副,补充十万副铠甲,估计要两三年时间。心中暗道:“盔甲的工艺必须改良。否则的话,不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随即何夕又想到了弓弩,说道:“葛工头,弓弩生产情况如何?有没有提高的空间?”
葛工头说道:“大人,小老儿说实话。弓弩今年最多八千张。因为决定弓弩生产的不是多少人工,而是多少材料,牛皮,牛筋,鱼胶,各种弓材。这都不是一两年能够生产出来的,而且而今已经是秋天了。很多材料因为季节不对,要等明年秋天才能准备好,要等几年之后,才能出弓。”
何夕皱眉,暗道:“怎么这么复杂?”
如果按葛工头的说法,以这种生产方式,三个月根本不可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弓弩。何夕说道:“过去看看。”
葛工头立即带头。转了几个院落,才来到了制弓的场所。比起打造盔甲那边,叮叮当当热火朝天,这里就很安静了,工匠都少了很多。
何夕只看见一排排木架子。木架子上,压制着一把把长弓,准确的来说,这木架子上的模具,将很多材料压制成为长弓的形状。
何夕凑过去一闻,还能闻到一股说不出来的味道,并不是太好闻。何夕估计,应该是漆与鱼胶等各种材料混合在一起的味道。
“其实你不用多担心弓弩。毕竟而今军中大多用火器,而不用弓弩。”傅忠见何夕为难,说道:“而去南方,弓弩更是不大方便。只要你能补充一定量的火器,弓弩是可以放放的。”
.
/91/91296/20079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