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月15日,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
其一为大同江南岸(船桥里)战场,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其三为城西南战场。
在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清军分兵抗拒,重创日军第9旅团。
日军中、右两队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岛助义中佐拼命督战,攻陷了左右两翼的堡垒,随即遭到清军的步炮协同夹击,再遭重创,这一仗日军遭受了重大伤亡。
据《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公布的数字,“将校以下死者约一百四十名,伤者约二百九十名”,中队长级大尉军官被击毙四名,少尉军官被击毙二名,第9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少将、第21联队长西岛助义中佐、炮兵第5联队第3大队长永田龟少佐均被击伤。
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
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激战中,左宝贵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被日军攻陷,日军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的奋力抵抗,日军只得退守玄武门。
在城西南战场,野津道贯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于晨七时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
战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
此时,军**(总指挥)叶志超在战局胶着的情况下,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设下埋伏。
当天雨夜,撤退的清军中伏,阵脚大乱,死亡2000人,被俘500余人。
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以后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全境。
海战爆发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9月15日上午,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返航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
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包括其全部精华,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号诸舰,但北洋舰队中扬威、超勇二舰亦受重创。
黄海海战过程:
1894年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
凌晨1时,铭军的十个营共四千人分乘五艘运兵船,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
中午,舰队抵达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到次日早晨,军队全部登陆。
9月17日上午8时,运兵船卸载完毕。
9时,北洋水师定远号旗舰上挂出龙旗开始返航。
10时23分,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率先发现了北洋水师,便挂出“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的信号旗。
10时30分,北洋水师镇远舰桅楼上的哨兵、看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几簇黑烟,发现日本舰队,丁汝昌随即命令各舰升火、实弹,准备战斗。
12时05分,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先,本队在后,呈单纵阵,接近北洋水师。
12时20分,北洋水师在行进中、由双纵阵改为横阵,旗舰定远位于**,其余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楔形梯队。同时丁汝昌还发出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
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首先开炮。
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距北洋水师5000米处即向左转弯,航向北洋水师右翼,联合舰队航向北洋水师右翼,冒险将舰队暴露于北洋水师阵前,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出炮弹,紧接着,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舰也开始发炮还击。
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一说因战船老朽发炮时震塌飞桥),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刹时间,双方各舰百炮一齐发射,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
名称火炮/门鱼雷发射管/架总排水量/吨总兵力/人平均航速/节
北洋水师19555632100212610。2
日本联合舰队26856840840391614。5
其中,日本第一游击队平均航速达19。4节。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
依航行次序,日舰配备情况如下:
第一游击队
舰名舰长排水量/吨速度/节主炮/门
“吉野”河原要一421622。5150mm速射炮x4
“高千穗”野村贞370918260mmx2
“秋津洲”上村彦之丞315019150mm速射炮x4
“浪速”东乡平八郎370918260mm×2
日本队第一群阵
舰名舰长排水量/吨速度/节主炮/门
“松岛”旗舰尾本知道427816320mmx1
“千代田”内田正敏243919120mm速射炮x1
“严岛”横尾道昱427816320mmx1
日本队第二群阵
舰名舰长排水量/吨速度/节主炮/门
“桥立”日高壮之丞427816320mmx1
“比睿”樱井规矩之左右228413。2170mmx2
“扶桑”新井有贡377713280mmx2
日本队左侧
舰名舰长排水量/吨速度/节主炮/门
“西京丸”鹿野勇之进410015120mm
“赤城”坂元八太郎62210。25120mm
北洋舰队的12艘军舰配备情况如下
舰名舰长(管带)排水量/吨速度/节主炮/门
“定远”旗舰刘步蟾733514。5305mmx4
“镇远”林泰曾733514。5305mmx4
“经远”林永升290015。5210mmx2
“来远”邱宝仁290015。5210mmx2
“致远”邓世昌230018210mmx3
“靖远”叶祖珪230018210mmx3
“济远”方伯谦230015210mmx2
“平远”李和210014。5260mmx1
“超勇”黄建勋135015250mmx2
“扬威”林履中135015250mmx2
“广甲”吴敬荣129615150mmx2
“广丙”程璧光100017120mmx3
备注:另外六艘舰艇为炮舰镇南、镇中和鱼雷艇福龙号、左一、右二、右三。
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由于下水12年,7年未修,主炮炮塔起火,丁汝昌烧伤,信旗被毁(一说为被日军舰炮击中),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抬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
日第一游击队4舰利用航速优势,绕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
日舰“吉野”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
13时30分左右,“超勇”沉没,管带黄建勋落水,“左一”鱼雷艇驶近相救,抛长绳援之,黄建勋不就,从容死难,舰上官兵也大部壮烈牺牲。
当日本第一游击队绕攻北洋舰队右翼时,本队也与北洋舰队主力交相攻击。日本军舰“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遭到北洋舰队截击。
“定远”、“来远”、“经远”重创日舰“比睿”、“赤城”,“赤城”舰长坂元八太郎阵亡。“西京丸”也受重创。
14时15分左右,日本舰队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夹击之势。
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队形更加混乱,在混战中,北洋舰队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受到“吉野”、“高千穗”等的集中轰击,多处受伤,船身倾斜。
伊东祐亨令第一游击队救援“赤城”、“比睿”,“吉野号”冲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着火的“致远”舰。
邓世昌见吉野恃其船捷炮利,横行无忌,愤而说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决意与之冲撞,同归于尽。
邓世昌毅然下令,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日本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致远舰右侧鱼雷发射管被击中,引起大爆炸。
3时30分,“致远”舰右舷倾斜,在东经123度34分,北纬39度32分的黄海海面上沉没,全舰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其余自邓世昌以下全部壮烈殉国。(此说法最接近事实,致远舰冲向吉野号,有可能就是为了使用鱼雷攻击吉野,也有另外的说法,是致远舰是被日舰火炮击沉,战前北洋水师已经把鱼雷抛入海中。)
“经远”继续迎战“吉野”,遭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穗四舰围攻,中丛弹起火,全舰奋勇抗御,经远全舰将士“发炮以攻敌,激水以救火,依然井井有条”。
经远舰以一敌四,拒战良久,激战中,管带林永升不幸“突中炮弹,脑裂阵亡”,帮带大副陈荣和二副陈京莹也先后中炮牺牲。
最后在浪速、吉野、秋津洲、高千穗的围攻下经远舰中弹累累,不久,“左舷舰首向水中沉下”,在东经123度40分7秒,北纬39度51分海面上,舰首向东,左舷倾覆而沉没,全舰官兵二百余人,除十六人遇救外,其余全部阵亡。
“致远”沉没后,“济远”管带方伯谦、“广甲”管带吴敬荣,临阵脱逃(方伯谦等是否临阵脱逃,有不同看法)。“靖远”、“来远”因中弹过多,退出战斗,避至大鹿岛附近紧急修补损坏的机器。
定远、镇远两舰浴血奋战,中弹甚多,几次起火。
下午3时30分,镇远舰的30。5公分大炮连续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两次,松岛后甲板四号炮塔中弹后,火焰引发炸药,发生了大爆炸,松岛船轴倾斜5度,冒起白烟,火灾大作。
不久,靖远、来远抢修完毕,重新投入战斗。
日本军舰赤城、比睿、西京丸负伤,旗舰“松岛”情况也不容乐观,“吉野”、“扶桑”也受了伤,又见北洋舰队重新集队,伊东祐亨便于17时40分左右下令撤出战场。
北洋舰队稍事追击,也收队返回旅顺。
历时5个多小时的黄海海战到此结束。
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
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
此役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然而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让日本完全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黄海海战自1894年9月17日12点50分海战打响,至下午5点半结束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