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任道远就赶到了《普济堂》,从后院敲开了门,他把自己的来意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将度牒(身份证)、一等上工腰牌(行医资格证)交给药店掌柜的验看,说是想在《普济堂》坐堂诊病。
掌柜的见多识广,知道这两样都是真家伙,所以也没怎么犹豫,直接就答应了,他父亲生前用的诊案、椅子、板凳什么的都保存的好好的,药店开门、任道远就可以接诊了。
道教自古就以行医济世、作为传教的手段,道士医师便成为了传教的主要力量,这些人传道时,通常不只一种行医方式,因此在民间,对道士医师有着许多不同的叫法-----丹医、隐医、走方医、草泽医、江湖郎中等,他们一般都是没有经过官方认证的。
在古代,是有一种机构专门培养和管理医生,当然名称也不叫医生,有这么几种常用称呼:郎中、大夫、坐堂医等,这种机构在南**时期叫“太医署”,在宋代的时候改成“太医局”,到清代变成了“太医院”。
虽然名称不同,但是他们学习的内容都差不多,虽然名称不同,但是他们学习的内容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以《《素问》、《甲乙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这些经典的著作为主。其中也分中医内科、中医外科、针灸、按摩和咒禁科等,学习时间达到七年以上,考试是按1-2-3-4等级分的,学成后根据考试结果分三个级别:上工、中工和下工。
清朝的太医院有向各省、督、府、军队派遣大夫的职责,所以太医院每年都会培养一批医生,天资高的就有留下来做御医的机会,任道远因为道家身份,所以成绩虽然很好,但朝廷也不能硬把他留下来。
当然,那个年代的各省、府、道的医官署形同虚设,医生主要还是父子、师徒传承,绝大部分郎中是没有官方认证的。
因为是第一天坐堂,任道远把诊案搬到了《普济堂》门外,借掌柜一张纸,写了“道士医生,内科男妇方脉、各种疑难杂症、诊金十文”的布告,贴在药店外墙上面了。
布告,再加上任道远一身道士打扮,吸引了不少人围观,但却没人上前问诊,这又不能吆喝,于是任道远从怀里掏出一本书看了起来。
陆续有从《百草大药房》开了方子,到《普济堂》抓药的人,虽然《百草大药房》名医的徒弟诊金也要50文,但这些人也没后悔,毕竟,这是关乎人命的事情。
但总有人会觉得心里不平衡,一个平时就爱占点儿小便宜的中年妇女,见这里诊金只要10文,顿时心里就不平衡了,拉着孩子径直走了过来。
“道长!你给我家孩子看看、开个方子,我这儿可是有《百草大药房》开的方子的,我等会儿请《普济堂》的掌柜帮我看看,要是疗效一样,我去找他们把这张方子退了,再给你诊金!”中年妇女理直气壮的说道,那意思就是,那边不退我钱、我也没钱给你。
“这孩子发热几天了?你为什么不早点儿给他医治?”任道远合上书,一眼就看出这个委顿的孩子正在发高烧。
“我、穷人家的孩子哪儿那么金贵?这不是实在扛不住了么。”中年女子多少有些心虚的说道,她其实就是心疼钱,想用土方子让孩子发发汗,也不懂孩子是因为什么发的烧。
“这孩子是不是反复这样?一发烧就吃不下饭,还怕吃药,一吃药就犯恶心、想呕吐?”任道远看着中年妇女问道。
“你咋知道的?不是我舍不得给他花钱,是、每次能喝下去的药就没几口。”中年妇女答道。
“来!做到这里来,张开嘴、啊……,胳臂放到这儿……”诊完脉任道远已经知道这孩子是肝火过旺所致的,于是抬头看着中年妇女说道:
“他的病不用吃药,你去找掌柜的买生石膏三钱,让掌柜的把它研磨成细末,然后回家,配合着粳米6钱,用水3大碗,注意米要煮烂,此时就可以煮出来清汁2大碗,让他趁热喝下,他就会出一身汗,烧自然也就退了。”
“不、不吃药,喝碗米汤就能好?”中年妇女瞪大眼睛说道。
“在此方中,生石膏可以除内热,把体内的热邪都驱赶出去,而大米汤趁热喝,可以让这股热邪借助着大米汤的热气挥发出去,此时身体出点儿汗,还能驱散体表的寒气。
粳米还能调和胃气,健脾养胃,药王孙思邈说过,常食大米,可以养胃气,长肌肉。”任道远要尽快打响知名度,所以很认真的给她解释一番。
“那……这……”中年妇女将信将疑,还在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