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末年爆发了震惊京师的巫蛊事件,使得当时的太子刘据一家被杀,只有刚出世不久的刘病已因流落到朝廷的监狱里,由于得到丙吉的力保才得以幸免。
汉武帝过世之后,汉昭帝继位,昭帝年纪虽然很小,但非常聪明,从所处理的几件事情表现出了和年龄不相称的政治才能,很具有明君的潜质,然而可能是因为昭帝是在武帝六十多岁才生的,从小身体不好,没多久就病逝了。
而此后霍光等大臣拥立的昌邑王十分荒唐,没多久就被废掉了。这时候,霍光等大臣遇到了难题,西汉王朝面临着找不到合适继承人的危机,汉昭帝没有儿子,而汉武帝其他几个儿子都不大适合做天子。
由于有了昌邑王的例子,大臣们对于拥立皇帝十分谨慎,在得知武帝流落在民间的曾孙刘病已好学多才,操行节俭,慈仁爱人之后,决定拥立这位在民间成长的皇曾孙为天子。
这是中国历代帝王登基中最为戏剧性的一幕,也使得刘病已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长期的民间生活,加上曾在牢狱里住过,使得刘病已深知百姓疾苦,在其登基后,除了继续奉行武帝末年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外,还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特别重视照顾鳏寡孤独之民,还担心地方官员有所隐瞒,亲自派遣使者到各郡国亲自了解基层百姓的情况。
如果某地遇到天灾,主动免除那里当年的赋税,并派遣使者到此地督促当地官员开仓赈灾,并贷粮种给贫民做来年的生产。汉宣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称农业为"兴德之本",到宣帝初年的时候,流民基本都回到故土,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米价跌直西汉开国以来最低值,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
在全国范围内,宣帝继续推行武帝开创的选拔人才的举孝廉制度,使得这套卓有成效的选拔人才制度继续完善。大力推行德化与赏罚引导并举,教化百姓,尤其注重对百姓孝道观念的培养。
"霸王道杂之"是宣帝的治国思想的简要概括,反映了宣帝敢于突破陈规,博采群长,励精图治寻找治国道路的精神。宣帝统治期间,四海安平,政治清明,百姓守礼,国富民强之升平景象超过当年的文景之治。
对内,致力于整顿吏治,强化皇权,任用熟悉法令政策的文法吏,以刑名考核臣下;设置治书侍御史和廷尉平,审核量刑轻重;废除某些苛法,维护法律正常行使;招抚流亡,假民公田,设置常平仓,蠲免和削减租赋,以此安定民生,恢复生产;于甘露三年下诏召集诸儒讲论五经异同,亲自称制临决。
对外,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消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设置西域都护,政令自此颁于西域,有利于发展西域生产和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刘询因病崩于未央宫,葬于杜陵,庙号中宗。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统治期间,汉朝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史称“孝宣之治”或者“孝宣中兴”。
在以制定庙号和谥号严格而著称的西汉王朝,刘询与汉高帝、汉文帝、汉武帝并列为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
朱慈烺能做的,就是想让老爹经历一下民间的百姓之苦。甚至于,朱慈烺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敢付诸行动。
这个想法就是,将崇祯皇帝扔在半道上,然后带着人暗中保护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