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祝枭在装逼。
但朱棣却也不得不承认,祝枭装了一手好逼!
倘若天下间能多一些如祝枭一般精才艳艳又心系万民之人。
那该有多好!
“父皇曾言,民间多奇人。”
“我等深入民间,当带着求学之心,多听多看。”
“父皇所言,果然不虚。”
“此番,本王受教良多啊!”
祝枭赶忙拱手。
“只是通过简单计算而得出的万亩大屯田之策而已。”
“草民万万当不得王爷此言。”
朱棣摆了摆手。
“你当得!”
“若非你将钱生钱之事摊开了揉碎了详细讲述。”
“本王都想不到,那些权贵地主的钱竟然来的这般容易!”
朱棣的脸色变得阴沉了一些。
“乞丐们还需要上门乞讨,求那每日两文的微薄收入。”
“以此买下人生的第一亩田。”
“但地主权贵们却完全不需要如此施为。”
“他们可以直接跳过万亩大屯田计划的前几年时间。”
“囤积更多土地,雇佣佃户耕种,每年购入更多的田产。”
“本王昨日还以为你口出狂言,竟要屯田万亩。”
“但现在看来,于那些地主权贵而言,万亩良田又算得上什么?”
朱棣狠狠的吐出一口浊气。
他所说的受教,毫不夸张。
若非祝枭点名,朱棣根本不知道原来财富积累和增值的速度竟能如此恐怖。
大明有多少本就拥有数百亩良田的人?
这些人如果都如祝枭一般,弄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大屯田计划。
那或许只需要十几年,大明的田产都不够他们买的!
祝枭艰难的咽了口唾沫。
讲真,他没想给地主权贵们上眼药啊!
万一朱棣回头就向朱元璋谏言,增加田税、压制权贵。
那些惹不起朱棣的人,怕不是得来找祝枭的麻烦!
祝枭赶忙解释。
“王爷,这万亩大屯田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非常困难。”
“且若是很多人都采用这个计划,那么最终谁都无法完成。”
“因为随着天下承平、争夺田产,田产的价格必然会随之上涨……”
不等祝枭说完,朱棣就开口反问。
“田产价格上涨,延缓的是地主权贵们收拢土地的速度。”
“于农户何益?”
朱棣目光沉凝的一叹。
“地主权贵们买下天下田产只是时间问题。”
“但那些辛劳的农户,终年劳作却也只能混个温饱。”
“由是此,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直至弱者占据国民之多数,甚至无法生存,矛盾不可调解之际。”
“便是王朝崩塌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