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楚风的声音再次响起。
“这一日,曹叡欲攻蜀国,百官都反对。
散朝后,曹叡留下不曾说话的刘晔,询问他的意见。
刘晔对曹叡说可以攻打蜀国,从大殿出去后,和等待他的百官却又说不可以打。
无论是面对曹叡,还是面对百官,他都说的斩钉截铁,让曹叡和百官都很相信。
中领军杨暨乃是曹叡宠臣,平时很敬佩刘晔,同时也是最反对攻打蜀国的大臣。
他特意去询问刘晔的意见,刘晔跟他说了很多不可攻打蜀国的理由,这让他误以为刘晔坚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
后来曹叡再一次提起攻打蜀国,杨暨强烈反对。
曹叡认为他是儒生出身,不通军事,这时杨暨却搬出刘晔来劝告曹叡。
曹叡一听,大感奇怪,明明刘晔跟自己说的是可以攻打蜀国,为何在杨暨这里又变成反对派了?
派人将刘晔找来,与杨暨对质。
面对曹叡和杨暨的询问,刘晔却一句话也不说。
曹叡无奈,只能让二人离去。
不久后,刘晔却主动来见曹叡,说不应该将攻打蜀国的计划随意告诉别人,称很有可能此时蜀国已经得到他们要出兵的情报。
曹叡闻言,这才恍然大悟,对刘晔越发信任。
从皇宫出去后,刘晔又去见了杨暨。
指责他对皇帝进言太多直接,应该委婉一点,给天子留下颜面。
杨暨闻言,亦恍然大悟,对刘晔更加敬重。
可有人对刘晔这种奉迎左右的做法非常反感,便向曹叡诋毁刘晔。
还建议曹叡见刘晔时,特意用相反的意见来询问,如果每次刘晔都表示同意,说明刘晔在妄自揣摩天意。
曹叡用此法一试,刘晔果然如此,故而大怒,从此开始疏远刘晔。
这巨大的落差,让刘晔一时间难以接受,生了一场大病。
太和六年,即232年,改任太中大夫。
不久后出任大鸿胪。
太和八年,即234年,再任太中大夫,不久后郁郁而终,谥景侯。”
画面至此定格,楚风进行最后的总结。
“纵观刘晔一生,经历曹魏三代政权,虽然职务都不算太高,但很多时候都担任着曹魏的重要谋士角色。
料事如神,运筹帷幄,奈何身为皇室宗亲,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又或者曹叡,始终都不敢全心全意去信任刘晔。
若非如此,天下格局将完全不同。
另,官渡之战时,曾发明投石车击溃袁绍楼兵,成为曹操获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有一定的其他方面能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