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
“糊涂!”
当嬴政了解到宋朝以文官挟制武将之后,不由得连骂两句糊涂!
文官挟制武将,的确可以避免武将叛乱。
但,只有庸才才会选择用此种办法!
一个英明果断的君王,是不屑于用这等自断手脚的方法!
武将地位低下,军队的战力必定大减,因为无人会愿意拼死拼活,最后却没什么身份地位可言。
而那些士兵也是如此,战场杀敌建功,结果却不如一个读了几年书的秀才地位高。
如此制度,将士怎能奋勇杀敌,怎会为国效命?
文官治国,武将守国,二者兼而有之,国家方能强盛!
宋朝重文轻武,看似安稳太平,实则自断臂膀!
若无将士守疆卫土,哪有国家给文官治理?
这么简单的道理,宋朝历代皇帝竟然不懂?
不!
他们不是不懂。
而是因为陈桥兵变,让宋朝的开国皇帝怕了,害怕下属造反。
以至于子孙后代,纷纷效仿。
可笑!
若君主英明,治国有方,天下太平,民心所向,武将哪有机会造反?
又怎么会敢造反?
这宋朝的历代君主,无一例外不是废物!
至少,在嬴政眼中,他们都是废物,庸才,不配为一国之君!
这宋朝的大部分军队已经不堪大用了。
当务之急,是选拔一位将才,训练新军,以备不时之需。
处于一个英明帝王的嗅觉,嬴政感觉到这支新军在未来必定会派上大用场!
可是...
选择一个将才,却是不那么容易。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一个出色的将领,往往能让军队发挥超乎正常水准的战斗力。
当朝的一些将军,皆为世家子弟,连血都没有见过,根本不堪大用。
新军的将领,必须谨慎选拔。
嬴政沉思一番,找出两份奏折。
这两份奏疏,是他之前翻阅之时就曾注意到的。
一份是宣和二年,鄜延路总管刘延庆上奏,为他的一个部下请功,奏折上还详述了此人功绩。
但,因为宋朝武将不受待见,这份请功奏折并未得到批准。
而如今,鄜延路总管刘延庆这份奏章上提到的那个人,却让嬴政发现了一个良才!
此人战法出众,深谙兵家之道,于大宋武官之中并不常见。
就他了!
第二份奏章,是真定宣抚刘韐提出军队改制的草案,而这个草案并非出自他手。
奏章上清楚写到,他是听从了手下一个校尉的建议,才上了这份奏疏。
这份军队改制的草案,也是大部分出于那个校尉之手,刘韐只是略作修改而已。
好,那这个校尉便是第二个人选!
嬴政提笔挥毫,与纸上写下两个名字。
韩世忠,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