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二年十二月初,大宋的朝局再度发生变化。
“诏令,雷州司户参军寇准,澶渊定策,功在社稷,遭丁谓逆党构陷蒙冤,今复爵莱国公,拜为太傅,专司官家讲筳!”
“诏令,知郓州李迪,处事果决,整治地方盗匪,纠察刑狱多有功绩,升为户部尚书兼太子少傅、参知政事。”
正如慈元殿中商议的一样,李迪成了副宰相,而寇准也被拜为太傅,让朝堂的风气为之一振。
不过随后提出来,刘娥衮服祭天又像一盆凉水泼在了大家的心头。
好在把原本象征皇权的十二个图案,去掉了两个。冕冠上的垂旒,也从十二道减为了九道。
也算是给了彼此一个台阶,加上赵祯在这件事情上,以孝道为由,表示支持,众臣在王钦若、吕夷简二人的弹压下,也没有掀起风浪。
侍卫亲军步军统领,交给了庞籍。
夏竦对他极为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
本来他还在开封府兵曹参军事,薛奎这个新来的权知开封府也很欣赏他,推了他一把。
加上这庞籍不知道怎么,跟刘美的儿子刘从德拉上了关系,刘娥自然也就觉得这是一个自己人。
一个可用之人,可以做为吕夷简、夏竦的后备梯队培养。
聪明的庞太师,就这么游刃于夏竦、薛奎与刘娥之间,火速得到了提拔。
曹利用等将门也知道,殿前司交给了呼家,侍卫亲军步兵司和马军司,刘娥定然会牢牢的握在手中。
哪怕三衙没有什么政治发言权,但是刘娥的权威却需要三衙绝对忠诚的庇护。
十二月,庚午。
风和日丽,刘娥身穿精心制作的衮服,开始了祭天。
赵祯和文武百官相随,不管心里愿不愿意,都不得不承认,此时的刘娥声望不断的拔高,已经有了几分帝王风范。
“太后如今的威势,恐怕已经不输于先帝了吧!”
有老臣感慨了几声。
“要我说,太后还不如再进一步,行武后故事,何必穿这削减版的衮服!”
也有刘娥的亲信,毕竟国朝从来不缺这种趋炎附势之人。
“说不定,这就是你我升官发财的机会啊!”
也有郭槐安插的人,开始散播这种情绪。
称帝是需要氛围的,也是需要鼓动的。
“尔等身为翰林,却在此摇唇鼓舌,煽风点火,枉读圣贤书!”
李迪耳朵尖,听到这些话,直接怒火喷发,抽出自己的精铁朝笏,直接对着那几个鼓吹刘娥应该称帝的人身上招呼。
好家伙,几个年纪轻轻的翰林侍讲直接被抽的鼻青脸肿,狼狈而逃。
面对强势的李迪,他们这些青袍官员,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毕竟李迪的彪悍战斗力,那可是名声在外,就连真宗都要佩服的古儒斗士!
而且他们议论刘娥称帝,毕竟放不到台面之上。
“李爱卿,都是我大宋的贤良人才,何必动粗,你这脾气应该改改了,这精铁笏板下次还是不要随身带着的好!”
王钦若皱着眉头,按住了想要进一步扩大态势的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