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恶意内卷,绝对不刻意加班!
现阶段,该读书就读书,该练武就练武,何必参合这些家国之事。
何况在细节处理上,他的手腕未必能够比得上刘娥和王钦若。
这位相公人品可能有瑕疵,但是能力那也绝对是过硬的。
真宗昏庸,但不代表真宗傻。
他任用的宰相,很多都是能力出众,说话又好听的那种人。
何况,大宋的根本问题,说是三冗,其实是重文轻武,武废文乱的原因。
三冗问题虽然一直被大宋挂在嘴上,但是这确实也改变了五代十国以来,军阀混战的局面。
何况,其他朝代就没有三冗问题了?
只是大宋的三冗比较突出,而那些所谓的变法,也只能拿三冗开刀而已,何况还开刀失败了。
赵匡胤决定抑制武将权势,加强文官的政治地位。
然而矫枉过正,赵匡胤不但稀释了武将的兵权,更立下了两个很臭的规矩:一个是不杀文人;另外一个就是武将受文官节制。
这两条导致大宋后期出现了奸佞横行陷害忠良的问题。
重文抑武的后果造成习文之风日盛,尚武之风日衰。
紧接着又实行了弱兵政策,各路大将们在各个区域间的调动的非常频繁,就这一点导致了宋朝后期的“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可以说大宋后来挨打了几百年,跟他的这个重文轻武的政策有着密切关系,宋朝后期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必定是拿不起刀,骑不走马。
不过这些矛盾暂时还不会爆发,而赵祯习武,还让将门挑选72羽林,也是在为改变这个局面做准备。
只需要来一场御驾亲征的胜利,大宋的脊梁骨才能再次立起来。
而也只有携带着战争的大胜之势,才能真正去改动这个士大夫共同执掌的天下。
否则不要说范仲淹王安石变法了,就是商鞅来了,也改变不了大宋弱亡的结局。
“大娘娘的才干,堪比宰辅,如今在她的打理下,朝政有条不紊,朕尚且年幼,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好好习武从文,只希望大娘娘在这方面多加支持!
这些劄子有大娘娘批阅,先帝都是放心的,如果大娘娘觉得有重要的国事,需要朕学习明晰的,内侍省可以抄录一份送来即可!”
赵祯的拒绝有理有据,并没有接下任守忠的带来的劄子。
“官家的话,臣会带给大娘娘,但是...”
“没有什么但是,你且先去与大娘娘回禀,我待会会亲自过去向大娘娘解释一番的!”
赵祯知道,这是打工人的躁动,职业经理人刘娥担心他这个董事不懂事啊!
还得去安抚一番,才能继续摆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