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的话让大臣惶恐,却让刘娥紧蹙眉头。
这可不像是懦弱的赵祯能够说出来的。
文武百官拜服一地,心思各异。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哪怕赵祯只有十四岁,但是放在大宋,那也是虚岁十五岁的官家了。
赵宋再不地道,也传位四代了。
赵匡胤对于在场诸位而言,那已经是遥远记忆的存在了。
如今是文人天下,岂能让粗鄙武夫骑到头上来。
上有所好,下必揣摩。
到时候习武之风上来,可就动摇国本了。
刘娥也没有想到,让赵祯表态,居然让她陷入如此尴尬境地。
太祖都搬出来了,当着朝堂大臣,她这个赵家媳妇,定然是不能反对的。
于是大家选择了冷处理,低头垂首,不言不语。
刘娥高坐龙椅,手中端过一碗茶,却迟迟没用下咽。
一双丹凤眼一直盯在赵祯的身上,她在等赵祯的服软求助。
她不开口,朝臣们显然是无法拒绝,也不敢答应。
多少也会让赵祯碰个软钉子。
不要小瞧这些士大夫的脸皮和胆量!
这一招以往都是屡试不爽的,可是今天显然对赵祯没用。
站在台陛之上,一动不动,也不喊百官起身。
本来以赵祯的身体素质,定然是无法长久的。
可是赵祯暗中发动狸猫换太子神通,一身疲惫伤痛早已转移。
如今虽然算不得强壮,但是比起五六十多岁的宰执还是强上许多的。
就看谁先站不住。
或许是感觉到了赵祯的决心,也或许是心中的信念,让朝堂上的一位耿直之臣站了出来。
“先帝将社稷之重托付官家,但如今官家年幼,万不得已,才有了太后娘娘垂帘听政,官家有固本强身之念,亦不堕治国学文之心,乃是大宋之幸!社稷之福!”
中书侍郎兼任原职,同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王曾站了出来。
作为礼部尚书,又是副宰相,他来接这个茬,是最合适不过的。
真宗驾崩后,王曾奉命入殿起草遗诏称:
“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代理之意)听断军国大事。”
宰相丁谓让他去掉“权”字。
王曾不允,坚持刘太后只能代理国政。
王曾为人严整稳重,每次入朝觐见仁宗,陈述事情的利害得失,都详细切中事理,许多人受他推荐而被朝廷提拔,他特别厌恶侥幸受宠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