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率先上了前面的御辇,而后赵祯才能上后面的御辇。
这一番安排,可谓是彰显了刘娥压制赵祯的野心。
宋朝上朝时间为五更三点,五更三点差不多就是如今的凌晨四点多。
四点多就要上朝,从宫外到宫内还有很远的距离。
当时的快一些的代步工具只有马,迟到又要扣俸禄,挨责罚,为避免迟到,大臣们三点就得起床准备。
虽然辛苦,也不是所有官员都能参加朝会的,官员上朝品级也有规定,按三省制来说,门下省最低为起居郎,中书省官员的品级必须为起居舍人以上,尚书省在侍郎以上,御史台在御史中丞以上。
考虑到赵祯正是长身体的年纪,所以刘娥特意将上朝的时间,延后了一个时辰,也就是早上六点半。
对于这种能够晚起两个小时上班的事情,大臣们自然是十分支持。
承明殿内,仁宗位左,刘娥位右。
两人座位相同,只是刘娥的座位前,挂了一串帘子。
这就是所谓的垂帘听政。
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驾崩,赵祯即位,即宋仁宗。
在丁谓的运作下,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
这个权,就是权且,暂时的意思。
甚至这个权字,一度让刘娥不痛快,让她临朝称制变得名不正言不顺了,只能在后宫处理文件。
从一把手沦为了办公室主任,自然是不爽快的。
真宗驾崩后,权臣丁谓意图架空刘娥,独揽朝政,刘娥亦察觉到丁谓的野心,二人矛盾逐渐激化。
王曾见刘娥与丁谓已生间隙,遂趁机单独进谏刘娥,上陈丁谓窃弄权柄、包藏祸心,社稷将危。
刘娥早就有上前朝之心,对于丁谓的把持朝政怒不可遏,决心除掉失控的丁谓。
乾兴元年(1022年)六月,刘娥在承明殿召见群臣,将宰相丁谓瞒上欺下、架空两宫,并与内廷宦官雷允恭勾结的证据公诸于众。
刘娥欲杀丁谓,在群臣劝阻下,最终将丁谓罢相,抄没家产,贬至崖州(今海南岛)。
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被处置,朝臣议论纷纷,刘娥因为想要走上前台也一直都不表态。
最后还是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这才使此事了结。
迎合了刘娥的心意,晏殊得以升任右谏议大夫兼翰林侍读学士,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授《易》。
这也就有了《清平乐》中,晏殊成为赵祯老师的一幕。
垂天听政后,刘娥与宋仁宗五日一御承明殿,仁宗位左,刘娥位右。
刘娥也就正式开始临朝听政,和皇帝的权柄也没有太大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