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吴王朱元璋于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史称明太祖。
同年八月,朱元璋封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鄂国公常遇春为副将军,统兵25万,水陆并进,北取中原。
在每一个王朝即将被历史潮流抛弃之时,除少数庸主外,基本都会选择最后一博,哪怕是豁出身家性命!
这倒不是说他们多有雄心壮志,而是为了祖宗的基业,还有自己的权威,因为他们不会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正是如此,那些末代帝王才会毅然决然的选择努力地挣扎下去。
作为大元朝最高统治者的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也是如此。
为了保住大元朝的江山社稷,元顺帝调集蒙古各部兵马作困兽之斗,无奈大势已去,回天乏术!
没过多久,明军便势如破竹一般攻入元朝的政治中枢大都,元顺帝被迫携年幼的太子狼狈出逃,元朝就此灭亡。
为了彻底粉碎北元残余势力,驱逐元顺帝北迁,奠定大明王朝一统天下的基业,常遇春率领十万大军北伐。
那常遇春不愧为一代名将,不仅攻克了元上都开平城,还全歼了元军主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
元顺帝被迫再一次北逃至应昌府,故址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达里诺尔西,在那里建立了北元的小朝廷。
就在王师得胜南归之时,大军行至柳河川处,主将常遇春却突然因病暴毙在凯旋的路上。
具体得了什么病,历史上也不成定论。
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追封鄂国公常遇春为开平王,配享太庙,而且亲自出奠。
要说这德胜将军归途暴毙,历史上多有猜忌。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那些史学家们多疑。
要知道,这常遇春乃一介武夫,身子骨儿肯定是杠杠滴,怎么可能在无伤无病的情况之下,突然暴毙呢!
换了是谁都会觉得事有蹊跷。
按说这常遇春突然暴毙,原本朱元璋也是十分意外,无奈又找不到人家欺君的理由,所以只好勉强信了。
“死就死吧,算你小子死得快!”
杀开国功臣这档子事儿,当时俺老朱可是谁也没跟谁提过,你常遇春是怎么知道地?
怪了,难不成是梦里梦到的...
常遇春之死就这样暂时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具体是怎么死的,久而久之,也就无人问津了。
次年冬至,应天府,大明皇宫之中。
一个衣着华丽的太监正匆忙穿梭在殿宇之间,直奔明太祖朱元璋的寝宫乾清宫而去。
因为事态紧急,这太监一路从太子居住的东宫飞奔到乾清宫的大殿之外,已经累得是呼哧带喘了。
正当这太监就要跑进殿门儿的时候,却没有注意脚下,竟绊到了殿门的槛子上,一不留神就摔了个结实。
不过此时有要事禀报,他哪里还能顾得上疼痛,一扭身子又立刻爬了起来,飞快的冲进了大殿的内堂之中。
只见那宫殿的内堂里,一位身穿龙袍的白发老者端坐在御案之后的龙椅上,正不怒自威的批阅着奏章。
那太监一溜儿小跑儿就来到御案跟前,神情惶恐的扑通一声,就重重的跪倒在了御案前面的地上:
陛下,陛下,大事不好啦,太子朱标他......
见到这太监神情紧张,想必是有紧要之事禀报。
那身穿龙袍的白发老者便沉稳的放下了手里的奏章,微微抬头,嗓音低沉的问道:
“我儿朱标如何?”
听到那老者问话,太监更是惶恐不安了许多,急忙回禀道:
皇太子朱标离宫出走,留下书信一封,请陛下明鉴。
听到那太监说自己的宝贝儿子离家出走了,这原本还淡定自若的白发老者,差点被惊掉下巴。
要知道他可是洪武大帝朱元璋,万万人之上的大明皇帝,是那个穷兵黩武,杀伐果断的明太祖。
从来只有他舍弃别人的份儿,决不允许别人舍他而去。
朱元璋诧异之余走下龙椅,来到那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太监面前,一把抢过他手中书信,仔细阅读起来。
太子朱标的书信是用绢帛所写,信中内容甚是情真意切:
儿朱标幸得父皇宠爱,荣登太子之位一年有余,虽操劳国事,却未建寸功。
故此,儿诚惶诚恐,常夜不能寐,苦思冥想治国之道,终获启发。
国之兴亡在于民,民之幸福在于君,君之才德在于体察民情也。
父皇初时曾皈依我佛,手持金钵,云游四海,与民同乐,不辞辛苦而终获启发,这才成就我大明盛世。
如今,儿也要子承父业,出家当和尚,把父皇当做人生楷模,定能有大启发,得大智慧,成为一代明君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