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
这一刻,老朱直接一巴掌拍在桌案之上。
“居心叵测,所谋盛大,乱国之贼,人人得而诛之!”
这是老朱对于这些江南士绅们的评价。
紧接着,老朱开始仔细地研究起了明朝自洪武朝之后的历代皇帝批阅过得奏章。
老朱很清楚,情绪越愤怒,事情越紧急与重大,就越是不能轻率的下决定。
而想要了解如今的大明,其中最重要的途径莫过于从递给皇帝的奏章之中获得。
很多人说奏章报喜不报忧。
这话也对!
但是,至少在明太宗朱棣、仁宣两位皇帝这里,能够报到他们跟前的奏章,至少能够保证其真实性。
没有人敢欺骗一个王朝强势时期的强势皇帝。
特别是在有锦衣卫甚至于东厂的情况之下。
然后,老朱就看到了许多的东西。
首先,藩王最终还是撤了,而有别于朱允炆的撤番,在朱棣的手里,保证了藩王雍容的生活,却完全是将藩王们开始当猪一样养起来。
说简单一点,藩王可以过得非常不错,但是藩王却不能沾染哪怕是一丝的权利。
对此,老朱却已经从这些奏章之中,看到了这个制度的隐患。
那就是伴随着这些藩王的子孙越来越多,朝堂需要拨给这个藩王的银两也要越来越多。
自此,老朱开始再次反思起自己的藩王政策起来。
其实老朱最开始的藩王政策,是给与藩王自己去封地筹措粮饷的权利,而朝廷是不会拨给他们一分一厘的钱粮的。
这虽然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让藩王们形成尾大不掉的趋势,却省去了朝廷大笔的开支。
而老朱分封的那些诸王都在九边重镇,这也意味着他们在关键时刻,成为老朱维持统治的一份力量。
说起来,老朱本人只是一个农家子弟而已。
这就让大明的统治会有一个天然的短板,皇室底蕴不足!
说到底,大明的皇室是老朱一个人撑起来的。
如果老朱有了什么意外,那么大明到底还姓不姓朱,那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这一点,至少在洪武十年之前,都是这样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不管是刘邦还是朱元璋,都选择了分封诸王。
当皇帝除去自身之外,没有基本盘的时候,那就只能让宗室掌控一部分权利。
只要这样,才不会显得皇室过于势力单薄。
同样的,老朱也汲取了刘邦的教训,那就是不能对功臣太过手下留情。
都以为刘邦大杀功臣,其实并不是。
刘邦杀的全是那些异姓诸侯王!
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是刘邦的臣子,而是刘邦的盟友!
自古以来臣子篡位的难度要远远比那些盟友篡位的难度要大得多。
毕竟忠孝这个观念,自古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