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章 日本**
原来在琳琅满目的藏品中。萧雯雯早就盯上一副郑板桥的一副名画《竹石图》,于是走到这副画前仔细观察,刘建业和薛晗也来到画前,只见图中一块巨石顶天立地,数竿瘦竹几乎撑破画面。右上角空白处题诗一首:“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凌嶒竹更直。乃知此老笔非凡,挺挺千寻之壁立。乾隆癸未,板桥郑燮。”下揿两方名号印。画幅右下方空白处又押上“歌吹古扬州”闲章一方。
萧雯雯来到此画前端详了良久,“义父大人,这副画可以说是国宝了!”“噢,说说看。你怎么知道这副画是真品?”刘建绪眯起眼睛,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泰州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作七品县官。兼擅诗、词、曲、文、联、印、书、画,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以“诗书画三绝”名世。 ” 萧雯雯先介绍了一下作者。
“不错,果然是才女。”刘建绪点点头。“继续。”
“郑板桥的成就贯通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他兼擅诗、词、曲、文、书、画、联、印,饮誉清代文坛艺苑,是“扬州八怪”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又分别列为“楚阳三高”、“雍嘉七子”、“潍县三贤”之一,并被奉为“板桥派”之宗师。 ”
萧雯雯接着说“郑燮现存绘画作品1000余幅,是中国古代画家中存世作品最多的一位。但是他的作品却非常有特点,郑燮既不画人物、山水,出不画一般花鸟,而是以兰、竹、石为主,兼及松、菊、梅。他画的竹清瘦挺拔、墨色淋漓、干湿并兼;兰秀劲坚实、萧散逸宕、妙趣横生;石雄奇秀逸、丑怪苍润、百状千态。这些都构成了郑燮秀劲挺拔、生动活泼的总体画风。
郑板桥绘画,学于现实,博采众长,自成风格。他一生最喜画竹、兰、石,兼画梅、松、菊等,效法“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春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做“千秋不变之人”,这是板桥所欣赏的“四美德”。竹、兰、石代表着作者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正直无私、虚心向上的精神品质,是他“倔强不驯之气”的象征。
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故板先生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
而这副画反映这位老人颠沛了一辈子,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仍如磐石般坚强,如清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洁。诗题得整整斜斜,大大小小,或在峰峦之上,代之以皴法;或在竹竿之间,使画连成一片;或在兰花丛中,衬托出花更繁,叶更茂。 这都是赝品很难模仿的。
画上题诗,宋元即首,并非郑燮始创,但如郑燮之妙,实不多见,妙就妙在各类艺术高度统一。如果这诗不是题在兰竹石图上,而是题在山水、仕女图上,就必须很不相称。如果不用“六分半书”,而用颜、柳之体或金农“漆书”,虽画再好,字再佳,亦必很不协调。在郑燮笔下,诗情、画意、书法、印章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以,综上所诉这副画不但是故板先生真迹 并且是他一幅优秃的作品。 这是在他70岁时画了一幅力作,也是其晚年的代表作。所以这副画无论是其艺术价值还是其收藏价值都非常可观!”
“精彩,精彩!”刘建绪兴奋点点头。“雯雯你真是让我受益非浅啊。”
“过去说是美女配英雄,现在真是才女配英雄了。”刘建绪说完笑着看了看薛晗,又看了看萧雯雯。见二人都有点面色绯红。刘建绪正要说话,只听门外有人喊报告。
“进来。” 刘建绪应道。
一名副官进来立正“报告司令,前厅筵席已经摆好。请司令指示!”
“二十八军军长陶广他们到了没有。”
“报告司令,已经到了。”
“好。告诉他们我马上去。”
“是 。”
刘建绪回头对薛晗和萧雯雯说,“今天是一九三七年最后一天。新年马上要到了。薛晗和雯雯康复。我又认了这么好的一个女儿。好事都凑到一块了,真是高兴,我在前庭准备了一桌酒席,咱们一起热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