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司令官刘建绪
刘建绪将军
(1892—1978)
国民党陆军上将, 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兼任第十集团军总司令。
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892年生于醴陵县清安铺。辛亥革命后就读于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炮兵科学习,1916年毕业后回湖南,加入湘军,与北洋军作战,由排长递升为团长。
1926年随唐生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参加北伐,任第二师第四旅旅长。北伐军进驻武汉后,第二师扩编为三十五军,任副军长兼师长。马日事变后,随何键投靠蒋介石。1929年1月,第三十五军扩编为第四路军,任第二十八军军长,跟随何键配合蒋介石嫡系部队“围剿”红军,屠杀工农群众。1935年9月,任第四路军总指挥,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候补执行委员,后递补为**执行委员。1936年9月晋升为陆军上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第四路军改编为第十集团军,刘任总司令,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不久,兼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
第三战区 编制如下:
司令长官:顾祝同
副司令长官:刘建绪
作战地区:苏浙方面
兵力: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
第10集团军 司令官刘建绪,下辖:第28军 军长陶广,第70军 军长李觉,第79师 师长陈安宝,暂编第13旅 旅长杨永清
第19集团军 司令官罗卓英,下辖:第4军军长吴奇伟,第18军 军长罗卓英(兼),第79军 军长夏楚中,第25军 军长万耀煌,第73 军 军长王东原
第23集团军 司令官唐式遵,下辖:第21军 军长唐式遵(兼)
第28集团军 司令官潘文华
第23军 军长潘文华(兼)
新编第4军 军长叶挺(直属),独立第6旅 旅长周志群(直属)
宁波守备 司令王皓南,辖第194师 师长陈德法
温台守备 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12旅 旅长李国钧
游击总司令黄绍雄
当时浙江防务由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上将主持,刘建绪将军保定军校第三期毕业,早年辅佐何键统一全湘,成为三○年代湘军的第二号领袖,刘继何键升任第四路军总指挥后,已经统御全湘的野战部队并进行湘军的整编。整编后的湘军战力雄厚,是国内地方部队中的翘楚。一九三六年年底原闽浙赣皖边区绥靖主任张发奎上将调任苏浙边区绥靖主任以监修国防工事线,刘上将奉命继任闽浙赣皖边区绥靖主任,清剿当地残余红军武装。闽浙赣皖边区五十余县日后即为第三战区的主要后方。抗战军兴,军委会裁撤边区绥靖公署,改编为第十集团军。刘总司令在稍事整编之后即率湘军精锐赴沪参战,在惨烈的淞沪战场上打出湘军的威风,其主力第十五师、第 十六师、第十九师均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尤其是第十九师,被军委会评为沪战战绩最优的十个师之一。刘建绪上将的治军与作战能力也因此受到蒋委员长青睬。在淞沪会战后期日军由金山卫登陆,刘总司令奉令急赴杭州指挥杭嘉湖地区作战,刘总司令在杭州匆促成立前进指挥所组织防守,但是新败之师难以进行有效抵抗,刘总部在日军逼近时炸毁钱塘江大桥撤退。刘总司令移节于浙江义乌。 第三战区成立之后,对浙江的防务即由老成练达的刘总司令负责。刘总司令将整个浙江划为两大战区,一为钱塘江、富春江两岸以北的浙北沦陷区,刘总司令将野战军与游击队的主力都布防于此区,一面与杭州方面日军对峙,一面则开展游击战进行攻势防御。
浙北沦陷区沿长江两岸延伸,与上海周边以及首都南京接壤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除了钱塘江、富春江两岸以倍浙北沦陷区以外,就是钱江以南的浙江东南沿海,刘总司令认为这是次要地区,不值得投入珍贵的野战军而导致杭嘉湖一带主战场的兵力分散。刘总司令只成立了宁波与温州两个防卫司令部,各布署一个师以保卫海港,其余沿海防务则交给浙省当局进行布署,发动地方自卫团队防止日军登陆。
上将司令官刘建绪的第10集团军实力比较雄厚,下辖:第28军 军长陶广,第70军 军长李觉,第79师 师长陈安宝,暂编第13旅 旅长杨永清 都是在国军中战斗力比较强的。
此时的刘建绪见薛晗已经醒转过来,便走过来。还没有等他开口。薛晗连忙举起右手,“报告将军“中国宪兵”部队铁血营代理营长上尉薛晗向您报道。”
“呵呵,”刘建绪的剑眉一扬“薛营长,受伤在身不必多礼了,你是抗日英雄,你的事情我都听说了,你们“中国宪兵”真是好样的,打出了我们中国军队的威风啊。如果我们的部队都象你们这样能打,南京城也不会丢给小日本鬼子了。”
虽然薛晗只是个小小的营长,跟上将刘司令在军衔和职务上是根本没有办法比的。但是中国宪兵是蒋委员长的特别卫队,那可是嫡系中的嫡系王牌中的王牌在古代就是御林军啊。何况有是抗日英雄,所以虽然身为上将。但是刘建绪还是高看一眼。
“刘将军,我谢谢您救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