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铁血报》连载的小说《让子弹飞》,宁丹惊奇地发现彭小文的名字又开始出现在公众的眼睛里,而且这篇小说读者明显是泾渭分明,说好的不少,恶评同样如潮,但是不管怎样,“彭小文”这个名字已经以这种方式,重新又唤醒了大家的记忆!
接下来,汪精卫政府主办的报纸发表了评论,从“祸乱百姓”的观点抨击彭小文是个好战分子,而且醉心杀戮,一心只为了自己的军功完全不顾百姓的生死。
报纸发出之后,立即就有数家报纸对这个文章进行了猛烈抨击和驳斥,大部分文章的观点就是“那总是要比甘心当汉奸亡国奴要好的多!”
**的报纸对于彭小文的“被俘”和“失踪”提出了质疑,认为彭小文应该战死而不应该屈辱地当俘虏!在国家大义和民族大义面前,“不自由,毋宁死!”
对于《新华日报》对彭小文的“被俘”的观点,斯诺和史沫特莱这两位与**关系非常紧密的美国记者,却有不同的意见,他们发表了文章,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说明彭小文是“伤重被俘”,而不是“叛变投敌”,这一点有本质的区别,而且说彭小文在集中营受到过怎样残酷的折磨,他们认为,那也是一个战场!
这当然是宁丹出手做的事情,也就是这一则消息,真正引发了轰动,中国人总还是相信外国人才说真话的,听说彭小文居然是“伤重被俘”,而且还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中国老百姓的同情怜悯之心立即泛滥了起来!
彭小文的那些老战友们看到这个消息之后才懒得管他们怎么评价,他们只关心一个问题,彭小文还活着吗?他们在哪里?
整个世界大战打了多年,每天都是打仗的消息,人们对于哪里又打起来又死了多少人,哪里光复哪里沦陷已经早就有了审美疲劳,如今那个1937年和1938年风靡一时的“少年将军”,以前还是“中校屠夫”、“恶魔营长”的彭小文,在多家报纸的配合炒作下,逐渐成了热点问题!
(四)
第一阶段自然是“民间”的议论,等到事情慢慢炒作热了起来,大家就开始希望听到“官方”的消息,虽然“官方”说出来之后大家依然不会相信,但是至少大家知道下一句国骂该扔给谁,呵呵,什么时候都是一样,中国人就是中国人!
所以“官方”才不会傻到这种程度,在“官方”的观点出来之前,还有一个阶段,那就是“专家言论”,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纷纷发表观点,陈布雷做着统计,基本上舆论属于四六开,百分之六十认为彭小文是个“英雄”,至少曾经是,另外百分之四十认为彭小文“不值得同情”、“咎由自取”。
这一阶段自然是各方都使用重量级人物发表文章,祭出“大杀伤性武器”,不过关键人物仍然没有出面,大家都还在关注时局。
一篇叫做《纪念我们曾经的失败和胜利》的文章推出,文章中理性分析了彭小文的各个阶段的战例,为什么他屡屡采用非常规手段,包括炸毁堤坝不惜让老百姓与日军同归于尽,文章中用彭小文与王劲哉作为对比,说两人都是“杀少数人,救多数人!”
此篇文章推出,正切合时局,王劲哉也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他本被编入汤恩伯的集团军,但是认为上方压制,遂拥兵自立,自征税赋、兵员,修筑工事,并在夏家门建立了兵工厂。不到两年,所部发展到万余人,编为9旅18团,占地6县20镇,以仙桃镇为中心,势力扩及襄河以南、长江以北、东自武汉、西抵沙洋的整个襄河以南地区,雄踞江汉平原,拉起队伍,铁心抗日。
但是在抗日的同时,王劲哉却显得比彭小文还另类,他不仅收编伪军,还打击和收编国军,而且他和新四军也处不好,经常发生矛盾,他曾经将**天汉地委掌握的一支千余人的武装缴械收编,并杀害了该部30余名干部。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派人向他示好,结果国民党别动军金亦吾部、**军周兴部、沔县地方武装杨振华部均被他击败和收编,而且蒋介石派去的军官多被他除掉,连友邻部队第四十九师派往该师的联络参谋也遭活埋。他不论亲疏,翻脸就要人的脑袋,先后处死过老师、同学、同事、部下甚至亲表弟。在重庆,报界将他描绘成青面獠牙的“鄂中大怪物”。
王劲哉和彭小文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很能打仗,1941年夏天日军河野部队以5000步兵、2000骑兵,在40辆坦克和30架飞机配合下,向第一二八师陶家埴阵地发起猛烈进攻。王指挥部队与日军血战七天七夜,直至肉搏,终于击溃了敌军。
后来在1943年,王劲哉的部下叛逃日军,日军剿灭了王劲哉的部队并将其抓获,和彭小文一样成了战俘,所以把两个人相提并论,却是让人发现很多共同点。
整个论战发展到这一步,“官方”终于出面了,不过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率先发表讲话,称如果彭小文愿意出山,北方联盟必将对其进行重用!
一语既出,满座皆惊,而且几乎所有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现在彭小文何时露面,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且还要看蒋介石如何表态,以及彭小文要选择哪里,这个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