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鼹鼠饮河,不过饱腹
人的一生,本来就是由一串串美妙的音符交织而成,花朵,是为了那美好的邂逅才怒放,蝉在变成蝉以前,在地底下的黑暗中生活了四年,然而蜕变成蝉以后,难道不是为了寻找那一生的等待吗?虽然只有四个星期的时间,确也再所不惜的昙花一现。更何况是万物之主的人呢,怎么能够抵御那美好的诱惑?女人本来就是那夜晚里盛开的海棠花。
过年以后,县里要成立一个,种子实验厂场。用以解决盐碱地里,不长庄稼的问题。厂址选在铜锁他们公社的,贾家村,在该村村南面儿,广袤的土地上,春天刚长出来的野草,被盐碱烧的慢慢地枯黄。春风所到之处,带着咸味儿的土末子。随风起舞。
虽然没有,西北地区的,沙尘暴壮观,但是,在风大时,也能遮天蔽日。井里的水都是苦的。夏天一场雨过后,便成了烂泥塘。雨过天晴,大地经不住,太阳的炙烤。龟裂的,一片一片翘起。有的翻卷起来像是摊好的煎饼,薄薄地等着大葱的到来。20亩地也养活不了一个人。在旧社会,一到春天,人们便出去讨饭,这在王家庄、刘家屯一带的村里,是多少辈人的习惯。
新中国成立后,人多力量大,集中起来好办事,一定要治理盐碱滩。先是修台田,就是在80米宽的,地两边挖两条,倒三角型的沟,让地表水降下来,渗到沟里。那时工业并不发达,还没有大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挖到1、5米深的时候,就有了水。秋末冬初,种完小麦,一年的农活儿算是干完了。
这时公社的领导们,把人们全集中起来,到有盐碱地的,村里去修台田。先分到村里,村再分到小队,人们都愿意去,冬天在家没事干,出去可以多挣点儿工分;虽然工分儿不值钱,人们还是认为,越多越好。再者集体出去个活儿,不能天天回家,所以生产队管饭。可以比平时在家吃的好一点,不用天天吃红薯面儿。一般一个月左右便可以完工。完不了也不能干。那个年带,地球还没有温室效应。冬天还是很冷。
成立种子实验厂,目的是实验和培育各个物种、种子的耐盐碱性。一便大面积推广。铜锁去实验厂上班。在实验厂上班的人,不挣工资,还是挣工分。身份并没有改变。每个月由公社,给村里出证明,再由村里开31个工给生产队,生产队计在个人名下。吃饭是由公社开证明,然后去县粮站,就近的粮库去领。依然是红薯干。
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这让人胃酸增多的,美味食品。在那个年带种植技术,的范围内。种红薯是亩产最高的植物。不管营养成份,和口感如何,好歹它能让人们,填饱肚子。在华北平原上,农作物是一年种两季,夏天收一次,秋天收一次。在芒种过后,小麦收割完后,赶紧栽上红薯,等秋天刨出来,紧接着种冬小麦。
小麦打下来,先交公粮,再留下村提留;生产队提留;来年的种子。因此分到社员手里的,小麦也就十几斤。人们都留着过年才吃。
试验场30个人,厂长是县里的,农业技术员,河北农大毕业。跟铜锁是一个村的人,总能照顾一点吧,铜锁做了半脱产的人员;记账、去公社或者去县里,办一些杂事。总之,除了不下地干活儿,整天也是不得空闲。30个人都是一个公社的人,(有的早就认识)很快大家都熟悉起来。跟铜锁最要好的是张家屯村的张军,32岁,老家是西北人,招女婿来的,人老实,能干,而且俩个人有一个共同爱好,下班以后。两个人经长一去,共同看一本书。因为离家都不远,结了婚的人都回家去,留下的,就十几个年轻人。
原名夏万财,招赘后改名张军,招女婿比起娶媳妇要麻烦的多。在婚礼当天,要把本族、本家、的长辈儿们都请来。村里的有头有脸的人物。村干部,生产队干部。也在请的范围内。为的是让大伙知道,在内蒙古高原,阴山南部的,山前平原地带,也是农牧转变地带。半农半牧,土地以沙砾土质为主,很少有水浇地。
大部份是靠天吃饭,雨水勤时,收成好一点,若遇干旱,人畜吃水都很困难,在这些地方,用古老的打井方法取水,是不可能的,几百米深的地下都没有水。加之又是阴山的断列处,就是人们长说的风口地带。春天一场风,一刮刮到冬。大风不光是刮走了,土壤里的水份,也刮走了人们的心。不过在那个,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心随走了,人必经还是留在了原地。
为了吃水,聪明的人们在村子**,挖一个大坑很深,用山上的黄土合成泥,垫在底下,抹在坑的周边。快干时用木棒打实,这种黄土密实度很好,可以防漏。坑的顶上用木头横竖棚住。再放小树枝、上面盖上草、再上面用土覆盖。周边留下大小不等的口子,以便让雨水顺利地流进去,最后用木板做成的井口,上面安上辘轳,还有井绳,这样一个水窖就做成了。当地人们用水非常节约,洗过菜的水;在洗脸;洗脚;洗衣服。淘过米的水饮牲口,终是无半点浪费。
其实收聚水很简单,下雨时,山上的水往下流,流过村子里,顺着村里的土路,夹杂着泥沙,裹挟着牛羊的粪便,流进这个,用以维持人畜生命的,水池内。讲卫生在着里,是一句很不合事宜的说教。有人把这中水窖比作粪坑;总之,有水就不会活着变成木乃伊。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大自然既然选择了人类,那必定有让他们活下去的办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没不要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