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千阴一阳
次日一早,在洪秀全家吃了早饭,两人登上了前往福源村的路程。
洪仁发陪他们一起走出官禄布,在东边的天马河里有一条小渡船,把二人送到对岸,告诉二人,沿着河水往下游走,不过半里就有一个岔河口,不要渡河,沿着另一条岔河往上游走,走到没有路,就到了北山里的芙蓉嶂,在那里,问福源村学堂,所有的人都知道。
告别了洪仁发,张遂谋对石达开说,这个洪仁发倒是个仔细人,他指路并不说得很详细,却让人一听就明白。石达开笑道,明白是明白,只是面前这条水路要走到无路可走,不知道要走多久。张遂谋笑着说,只要没有任何负担,把此行当成游山玩水,就会没那么累,惬意很多。
沿水而上,并不是件很惬意的事,毕竟面前总是这一条河水,看久了会审美疲劳,水边的路,蜿蜒而崎岖,有些地方仅可落脚,宽畅之处又被牛踩得泥泞,两人很是奇怪,这条小河竟然竹排也没有一条,否则,也可免除行路之难。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么清楚的看见面前的路,也是第一次没有一脚踩进泥淖里,托西洋眼镜之福!”张遂谋笑道:“阿达,你倒是说说,为什么西洋人就知道用两块玻璃就可以解决眼疾,中国人反而就不知道。”
石达开笑道:“中国人不是不知道,是觉得凡事应顺其自然,瞎就瞎了,有何必要强行矫正,有背天道。更何况这制镜一道并非天成,也算是奇技淫巧,不受广大儒生待见。眼镜此物在前明时期已经出现,称之为西洋眼镜,本朝嘉庆年间眼镜更是普及,张子秋《续都门竹枝词》云: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
“我在广东周游,看到做眼镜生意的大多是洋人,国人并不多。昨天晚上,我把手里的眼镜研究很久,这应该是水晶,纯手工打磨而成,至于镜框,完全只是将镜片固定而已,至于用金银材料还是竹木雕件,都可以。我回到平南后,找一个巧手匠人,用轻质木材做一个镜框,这个金丝边,越看越不结实。”张遂谋说:“五十两银子一副眼镜,其实并不太贵,物有所值,比什么白玉手镯红玉串珠有价值得多。昨天那个洋人一下子打烂了十几副眼镜,亏到底了。”
石达开笑笑,知道这位对昨天放出蜈蚣一事还有点耿耿于怀,他估计与洋人打交道不多,石达开在贵县去过几次学宫后的教堂,跟洋人有所接触,他们都是一些死脑筋,不见棺材不流泪,有时候,见到棺材也不流泪。白吃洋人的馒头培养了石达开思维方式,对于坑害洋人,石达开已经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
二人走得不快,中午时分到了一个叫番茨墩的地方,让二人意外的是,这里的人并不好客,对二人进出买点吃食的要求表示拒绝,对两人的目的地福源村当地人也表示不是很明白,幸好有一个农人指明了芙蓉嶂所在,才让二人有了继续行进的目标。
走出不远,眼前出现一片黛色的群山,走近一看,山石上,尽是烟墨色的芙蓉花图案,难怪将此地称之为芙蓉嶂。在山边,河边的小路到了尽头,河水也变成了淙淙溪流,溪水边,零乱的散落着几户人家。在这里,石达开二人买到了几只大番薯,同时还知道了继续行走的道路,沿着山脚往东,过牛牯岭北上横岗,径直往北,就走到大山深处,那里有一个福源村,距离大约还有二十里,至于里面是不是有学堂就不知道了。
二人面面相觑,二十里还足足要走半天,如果走到福源村,找不到洪秀全,且不说吃饭无着,甚至还有流落山头的危险。
“去看看再说,起码没有走错。”石达开说。
张遂谋已经完全被眼前的风景所吸引,有如此美景,走到哪里不是走。只要二月初二回到广州,去乌兰泰将军府上把那个大单做成就行。
越往里走,眼前的景致就越漂亮,林深叶茂,溪流瀑布,曲径通幽。
“果然果然!”张遂谋看得了上面顾不了下面,看得了远景看不了近前,两颗眼珠在水晶镜片后面闪着渴望的光,不知道是自言自语还是对石达开说:“我记得宋代风水大师赖布衣曾在此处留下一首诗:头顶芙蓉嶂,脚踏土地坛,左有莺蜂窦,右有覆船岗;鲤鱼把水口,狮象守门楼;谁人葬得中,代代出公侯。说的应该是阴宅,如果有时间,我一定要在这个地方看看,找一找这个代代出公侯的佳地到底出自何方。”
“好啊,我陪你看,如果找到了,去广州把信息卖给两广总督或者都统大人,保证能让你我衣食无忧过上半辈子。”石达开大笑,对于这种阴阳宅之类的东西,他是不信的,毕竟太年轻,没有经历过宿命的折磨。
二人一路观景一路徐徐行来,到达福源水村时,已经是傍晚时分。自从走进横岗北面的峡谷,张遂谋就再也没有说一句话,一脸阴沉,脚步缓慢,任凭石达开高谈阔论,他自一言不发。石达开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竟也没有发现张遂谋有什么异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