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传 > 10、40军穿插加平战英军(3)

10、40军穿插加平战英军(3)

10、40军穿插加平战英军(3)

李德章还是按七连、八连、九连、机炮连的序列编了班组。这样表明了我的三营依然存在。这些人员就是三营的硬骨头。有了这个骨架就不愁长不出丰满的血肉。稍事整顿,李德章派出一个精干的小组,侦察了附近的敌情和地形。他亲自确定了突围路线,便开始了有组织地转移。还是七连在前,八连断后。他们尽量寻找空隙,避免与敌人接触,直到通过一片开阔地时,敌人才发觉,进行火力追击。

八连七班留在最后面掩护。这个班还有副班长周传家和战士王德新、周柏林3个人。这就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一个班了!他们3个人阻击敌军的追击,掩护全营安全地通过了开阔地。然后他们自己分成两组交替掩护,向后撤退。王德新和周柏林为一组先往后撤。当他们停下来接应副班长撤退时都负了重伤,枪也都打坏了。周传家撤回来时正准备给他们包扎伤口,敌人的4辆坦克追击而来,枪炮打得很凶,周传家自己也负伤了。这时他们3个伤员只剩下1颗手榴弹和1支打不响的冲锋枪,已经无力战胜敌人,只能尽力保存自己。

周传家忍着伤痛,找到一个防空洞,把两个战友搀进去。天开始亮了,3个人的伤口都流血不止,都已经没有急救包包扎。六班副就撕下裤子上的两个口袋布,给战友包扎了伤口,自己的伤口却没有理会。受伤流血,人就渴得嗓子像冒火。周传家出去观察了一下,看到山上、路上、附近村子里都是英军。不能出去找水,回洞里和战友握着手榴弹,准备与敌人拼。白天终于过去了,入夜之后外面仍有坦克马达声和英军喊叫声。一天一夜忍饥挨饿,滴水未进。

第二天早晨,周传家又出去观察,附近的英军已经撤走。他拣了1个钢盔,打了一下水。3个人猛喝一顿,吃了点干粮。肚子里不闹腾了,王德新对周传家说:“副班长,你的伤比我们轻,去找部队吧,不要让我们再拖累你啦!”说着话,声音哽咽,泪水涌流。“不,我们3个人是一个集体,死要死在一起,活要活在一起。”周传家表示了决心,并且安慰战友们说:“你们听,外面的炮声打的很急,可能是我们的部队正在反击。坚持下去,同志们一定会来找我们的。”他们互相鼓励,等待部队。干粮吃完了,周传家就出去想办法。已经是春回大地,“遥看草色近却无”的时节了。他便在向阳处采挖了一些曲麻菜、蓟蓟菜、猫耳朵、婆婆丁……来填补碌碌饥肠,坚持等待下去。

熬过料峭的春夜,又度过漫长的白昼,第4天下午3点多钟,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喊:“六班副!六班副!”果然是连里派人来找他们。卫生员小杨给他们重新包扎了伤口。同志们背着和搀着他们回到了连队。

23日夜里,尖刀七连分割插乱了敌军。三班的1挺机枪冲击在前,一路上发射了200多发子弹,杀伤了几十个敌人。我们的射手、副射手都相继伤亡了,最后只剩下新战士弹药手蒙士琴,转移阵地时和部队失去了联系。天亮以后,只见公路上、稻田里到处都是英军。小蒙就沿着田埂和沟渠隐蔽地向外突围,而后顺着一条山沟,翻过两道山岗,冲出英军的重围,遇见了营里的担架排。他就参加抬担架,连续两次运伤员到团包扎所。晚上,趁着夜色掩护,他们把八连指导员抬下来了,送到山下一所房子里休息。担架排长让小蒙留下来照顾伤员,等着团里的担架队。担架排继续上山去抢救伤员。小蒙一直等到第二天中午,团里的担架队也没有来。营里的担架排也没再回来。

附近的战斗又打得激烈起来。公路上开来了5辆坦克。稻田里也有6辆坦克像扇子面似的展开。一面逼近,一面打枪**,离伤员隐蔽的房子只有几百公尺距离了。轻伤员互相搀扶着开始转移了。可是八连指导员腿上的伤很重,挣扎着想站也站不起来。情况紧急,蒙士琴背起指导员就跑,跑出半里多地。拐过一道山弯。小蒙累的大口喘气,汗流浃背,心跳得好像要从嘴里蹦出来,再没有一点力气了,只好停下来歇口气。八连指导员过意不去地说:“你快自己走吧,不用管我了。”

蒙士琴却坚持说:“我不能让你再受损失,一定得把你背下去!”

他休息一会儿继续背,累的不行了再休息,一直背出十几里地,天已经黑了才找到营的包扎所。听说部队都已经转移出来了。蒙士琴立刻返回了七连。看!这就是我们的三五四团第三营,这就是我们三营的战士!

一一八师师长邓岳和政委张玉华得知三五四团三营遭受损失和团参谋长刘玉珠同志牺牲,心情十分沉痛。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