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临津江防线
按照志司的战役计划,志愿军西线攻势的主要战役目标是临津江以南的“大韩民国”首都汉城。
临津江是汉江的支流,位于汉城以北75公里处,其中游横亘在三八线上,这段江面正是志愿军第三次战役所要突破的地段。
临津江南岸均为天然峭壁,高约7—10米,不便攀登。江面宽100—150米不等,深约1—2米,土井渡河点已结冰,冰层厚约10—15厘米,但已被敌炮火打破。
此时韩军第1师,指挥着上万名“大韩民国”劳工队,正凭借临津江天然屏障,拼命加固在**战争爆发前就已初具规模的防御阵地。
到12月下旬,该师已经在临津江南岸形成了纵深约9公里的3道防御阵地,除沿江陡崖有一道连续堑壕外,各高地均构筑有堑壕、土木火力发射点,构成环形支撑点式防御。
阵地前沿均有2—3道铁丝网,守备要点均筑有明暗地堡,纵深有交通壕和隐蔽部,以轻重机枪、无后座力炮、火箭筒构成直射、侧射的绵密火网,昼夜以炮火封锁江面,破坏江面冰层。
在临津江南北两岸,韩国军队还设有大片雷区,混合布设各种地雷,每日上午以排、连小分队渡江向我阵地前沿实施战斗侦察,黄昏前后才撤回江南。
美军航空兵也每日出动,轮番侦察、轰炸、扫射江北前沿和纵深较大的村镇、交通枢纽、桥梁、制高点,尤其对高浪浦里以北高地进行了严密的封锁。
为了防止志愿军夜间展开,美军和韩国军队在每日18时以后,交替使用照明弹、照明雷、夜航机和探照灯,对临津江以北浅近纵深实施监视。
时值寒冬,气温通常在零下20—25度,积雪厚约20—40厘米,冻土层60—80厘米,对修筑道路、工事和物资运输、隐蔽伪装都带来一定困难,敌前强渡的难度可想而知。
驻守临津江南岸的敌守备部队为韩国第1步兵师。作为韩军中战斗力较强的部队,第1师虽经第一、第二次战役打击(损失以第12团为最大),士气较低落,但其兵员装备在11月中旬在汉城都已基本补齐(兵员恢复到了8000人左右),且依托临津江畔坚固的防御工事,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视。
该师1950年6月战争爆发时即在临津江一带驻守,并且在初期的防御作战中有过一定表现。
在随后的战斗中,该师因1950年10月19日率先进入平壤更加声名卓著。
这样一支部队,再加上临津江天险,因此韩国1950年12月的报纸上,连篇累牍夸耀了临津江的防御是“铜墙铁壁”、“不可逾越”。
而极力想扳回自己声望的麦克阿瑟,则又一次大言:“这是关系到我们生命的重要战线”、“决不后退一步”!
不但“联合国军”对该师能有效迟滞志愿军下一步行动寄予希望,无可奈何的韩国政权也只能指望第1步兵师能依托天险,挫败志愿军的攻势、保住汉城。
事实上,此时韩国方面的政局与“军事是政治的延续”的名言恰恰相反,韩国政权的政治存在只能依附于美军的军事行动。
为此,在进驻临津江防线前,不希望再次逃离汉城的“大韩民国”**李承晚,亲自主持了表彰大会,为第1步兵师壮行。
在临津江南岸,白善烨将第11团、第12团作为一梯队,基本阵地设在临津江南岸长坡里、松村、玄石里、斗只里、舟月里、新津浦、马浦里一线,均为中等起伏地,便于运动,而且积城两侧的147。7高地、182高地能控制经积城通往马智里之公路及周围小高地,不便于接近和迂回。
于义洞两侧,山高坡陡,绵亘横贯于麻(田里)汶(山)公路以南,山北有1500—2000米开阔地。
第11、第12团预备队则在124。7高地、高士洞、180。0高地、235。0高地、白云、217。0高地一线预设阵地展开,同时做好前出至一线阵地或依托现有工事进行阻击的准备。
其具体防御态势为:第11团在玄石里、新津浦西侧、弥弛寺地域展开防御;第12团在新津浦、马浦里、纳木里、雪马里东侧地域展开防御,两个团战斗分界线为新津里西侧300米处,馆洞、积城、雪马里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