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九兵团反击长津湖
长津湖,位于**东北部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是**东北部最大的湖泊,由发源于黄草岭地区的长津江在柳潭里与下碣隅里之间所形成的湖泊。
在长津湖以东约30公里,是由长津江最大支流赴战江所形成的赴战湖,两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区就被统称为长津湖地区。
两湖周围丛山林立,平均海拔约1300米,几乎全是崇山峻岭连绵不断的崎岖山区,山上林木繁盛,山间道路狭窄,偶有几处村落也是人烟寥落。
长津湖地区从10月下旬开始进入冬季,至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已经下降到零下27度,风雪交加的严寒气候,山高路窄的复杂地形,战场环境是异常险恶,可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就连基本生存都不容易。
西伯利亚寒流从11月14日起影响**北部,致使长津湖地区从14日夜间起气温就从零度以上急剧下到零下二、三十度!
志愿军九兵团入朝后即按照预定部署,向长津湖地区开进。在行军途中,部队严格执行隐蔽要求,夜行晓宿,严密伪装,两个军约十万人悄然进入战区。
联合国军虽然每天都派出飞机对该地区进行空中侦察,却丝毫没有发现九兵团的行动踪迹。——战后,联合国军将九兵团这一隐蔽开进称为“奇迹”!
但是由于入朝仓促,战前准备极不充分,入朝之后又由于美军的大规模轰炸(美军从11月初开始为了配合即将开始的总攻势,对**北部进行了大规模空袭),后勤补给极其困难,粮食、被服、弹药等物资无法运到部队手里。
而长津湖地区人烟稀少,根本无法就地解决食宿,部队只好在雪地露营,加上粮食被服均严重不足,出现了大量因冻饿而产生的减员。
九兵团战役反击准备因此无法按时完成,只好要求将原定11月25日的反击时间推迟两天,这也就是志愿军西线25日开始反击而东线依旧平静如初的原因。
11月26日,陆战1师开始按计划调整部署,陆战5团第2营由于第7师32团第1营接替了在下碣隅里以北地区的防务而得已抽身前往柳潭里参加即将开始的作战。
当天,陆战1师其他部队情况是:陆战7团第2营在下碣隅里等待陆战1团第3营前来换防以便能赶赴柳潭里,陆战1团第3营(欠G连)正在前往下碣隅里途中,陆战1团第2营在古土里,陆战1团第1营在真兴里。
这天,由于志愿军主力尚未到达,所以陆战1师各部的调动几乎没有遭到抵抗,非常顺利。
师长史密斯也乘直升机赶到柳潭里,听取战局报告并在直升机上仔细观察了攻击道路的地形。
当天,陆战7团在柳潭里附近地区的小规模战斗中俘虏了3名志愿军士兵,这3人供称是属于20军60师的,还称他们所在的部队计划将投入四个师同时攻击柳潭里、下碣隅里、古土里。
美军根据自己部队的惯例认为普通士兵根本不可能了解军级单位的作战计划,丝毫没有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