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传 > 第五十七章 志愿军英雄们战胜严寒和饥饿

第五十七章 志愿军英雄们战胜严寒和饥饿

在以后的三天里,三七○团在南**第三师二十六团的反复攻击下,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美军飞机像苍蝇一样在中国士兵的头上轰炸扫射,中国士兵可以看得见飞机上白星的标志,甚至可以看见座舱内美军飞行员的面孔。中国军队的阻击阵地上没有任何防空设施,巨大的爆炸声整日连续不断,灼热的弹片在令人窒息的烟尘中发出尖厉的哨声。

支援南**军队进攻的还有数量巨大的炮群,它们在这个小小的高地上倾泻下密集的炮弹,高地上裸露的岩石在炮弹的爆炸中碎裂,碎片与弹片一样锋利。美军飞机还投下了凝固汽油弹,大火中,中国士兵或在地上滚动或挥舞着树枝互相扑打,以熄灭棉衣上的火焰。南**军队的进攻规模从一个连逐渐增加到两个营。四连的阵地前挤满了进攻的敌人,中国士兵可以看见身穿皮夹克的美军顾问混杂在南**士兵中间。

中国士兵的伤亡是严重的,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必需的生理需要。天黑下来以后,敌人的进攻停止了,但被照明弹照得白昼一样的漫长夜晚令中国士兵更加难熬。

从团部到各个阻击高地的所有通路均被密集的炮火严密封锁,任何企图向阻击阵地运送物资的行动都没有成功。士兵们还是在进入阵地的那天吃过一顿高粱米饭,至今没有一粒粮食被运到阵地上来。阵地上没有水,有人开始喝尿。

**曾经提出三个问题让志愿军的干部们讨论:能不能打?能不能守?有没有东西吃?至少在黄草岭阻击阵地上,志愿军打了,也守了,但吃的东西却没有了。不要说四连这样的前沿阵地,一二四师全师的粮食也仅剩下三天的储备了。

饥饿之外,就是寒冷。这里的气温在夜间已经降至零下,中国士兵们在山野露宿,棉衣早已破烂,手脚开始出现冻伤。野外的寒风中,有士兵在哭泣,原来是他手中的镐根本挖不动坚硬的岩石,整整挖了一夜,手掌被震裂,被炸平的掩体还是没有任何修复的希望。

第四十二军的指挥员们焦急万分,但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上还是没有好消息。于是他们作出了一个令这场战争显得格外悲壮的决定:军指挥机关人员每人每天只供给四两粮食,二线部队每人每天六两,一线官兵每人每天八两——至于能否把粮食送上阵地是另外一回事。

关于修筑工事的工具,发动军的后勤人员到北**废旧的矿区中去找。关于弹药缺乏问题,规定了“三不打”:看不见不打,瞄不准不打,距离远不打。解决防寒问题的办法除了“把被子撕下一头包住容易冻伤的手脚”之外,还有一条是:建议互相拥抱。

二十九日凌晨,四连官兵得到炊事班冒着炮火送上来的一草袋土豆和半袋萝卜。指导员李兆勤命令干部们不准留下一个土豆、一个萝卜,全部分给士兵。于是每个士兵分到两个土豆和半个萝卜——正在吃,进攻又开始了。

这是战斗最为残酷的一天。天上美军的飞机格外多,地面上进攻的南**士兵格外疯狂。阵地上没有可以燃烧的东西了,最后,是让凝固汽油浸透的泥土在燃烧。衣衫褴褛的中国士兵被炮弹炸起的泥土埋起来,又被战友再挖出来。所有的被子全部让卫生员撕成了止血的绷带。

在纷飞的弹雨中,在敌我双方的尸体中,中国士兵寻找着可再供作战之需的弹药。南**第三师二十六团几乎用上了所有的兵力,沿着公路同时进攻数个高地,一支部队居然插到了四连的后面。

中国士兵在前后受敌的情况下开始使用石头这个最原始的武器战斗,巨大的石块从南**士兵的头顶上飞过,被石头砸伤的士兵的大声**令企图进攻的士兵毛骨悚然。在伤亡几乎到达极限的时候,四连把一个班的预备队投入了,这是最后的一拼。下午十七时,四连坚持到了上级要求他们坚守阵地的最后时间。

四连以杀伤敌两百五十名、坚守阵地三昼两夜的战果,赢得志愿军总部授予的“黄草岭英雄连”的称号。写有这一称号的一面旗帜,至今悬挂在中国军队一个连队的荣誉室里。

尽管后来的一批批士兵也许并不清楚黄草岭这座山在什么地方以及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但是他们必定知道,高举过这面旗帜的前辈们肯定用生命书写过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美陆战一师师长奥利弗·史密斯是个忧郁而谨慎的军官,他的这一性格使整个陆战一师在**战场上得以逃过灭顶之灾。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