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黄草岭阻击战(3)
黄昏时分,军长吴瑞林来到阵地指挥所视察,并给指战员带来了好消息。他说:“西线歼敌1。5万余人,胜利地结束了第一战役。志愿军司令部命令我们撤出黄草岭,另有新的任务。黄草岭阵地由志愿军第9兵团接防。”第124师完成了阻击任务,奉命撤出阵地,向柳潭里集结。
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7日的13个昼夜里,42军4万多勇士与不到2000人的**人民军相配合,面对的是掌握着制空权,有大量坦克、大炮等现代化装备的8万多敌人的强敌。美陆战第1师是美军中的精锐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参加过太平洋战场多次岛屿登陆作战,并担负主攻任务,在美军中声名显赫。该师归海军陆战队建制,总员额达2。5万余人,下辖3个陆战团、1个陆战炮兵团,并直接得到1个陆战航空兵联队的空中支援。在作战中,加强大批特种兵,具有很强的火力和机动力。向黄草岭地区进攻的美陆战第1师第7团,除本身的部队外,尚配属1个炮兵营、1个勤务营、1个运输营、1个医疗连、1个工兵连、1个侦察连、1个宪兵连、1个信号特遣队。有战斗机50多架,坦克150多辆,装甲车30多辆,各种大小口径火炮400余门,轻重机枪1000多挺。而42军主力124师,有14000余人,仅有马拉山炮12门,迫击炮、六○炮和配属的炮团总共不过80门火炮,轻重机枪只有150挺,战士们手中武器是当年从日军和国民党军缴获的三八大盖枪、中正式步枪,冲锋枪、卡宾枪,加上手榴弹、手雷、爆破筒、炸药包。
在黄草岭阻击战中,志愿军将士扼守阵地,与敌军拼杀,每一个山头和高地都是双方反复争夺的战场。一个山头上午丢了,下午夺回来,一块阵地白天失守,晚上又重新占领。勇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
黄草岭阻击战13昼夜,共毙伤敌2700余人,其中美王牌军陆战1师共伤亡2000余人,被俘300余人,损失坦克、装甲车百余辆,各种火炮80多门,敌人赖以逞强的飞机也被击落两架、击伤多架,而不得越雷池一步。42军志愿军粉碎了美军和李承晚军迂回江界的企图,有力地保证了志愿军西线主力的作战。
16年后,侵朝美军第二任司令李奇微在其**战争的回忆录中哀叹道:“这支中国精锐(指42军)……他们不知何时到达,在(**)东部高原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中埋伏下来,使联合国军在十分艰难中作战,遭到了损失。”
1951年5月下旬,***在**寓所单独接见了42军吴瑞林军长,详细地询问42军黄草岭阻击战的情况。听完汇报后,***笑着说:美**有飞机、大炮、坦克的优势,我们有山头、石头的优势。他又指着吴瑞林的头说:还有像你这样的几百、几千、几万人的头脑,英勇顽强,机动灵活,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无法战胜的。
坚守黄草岭的志愿军将士们,不仅面对强敌,而且面临弹尽粮绝的严重困难。从团部到各个阻击高地的所有通路均被敌人密集的炮火严密封锁,任何企图向阻击阵地运送物资的行动都没有成功。士兵们还是在进入阵地的那天吃过一顿高粱米饭,至今没有一粒粮食被运到阵地上来。阵地上没有水,有人开始喝尿。第42军的指挥员们焦急万分,但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上还是没有好消息。于是他们作出了一个令这场战争显得格外悲壮的决定:军指挥机关人员每人每天只供给四两粮食,二线部队每人每天六两,一线官兵每人每天八两——至于能否把粮食送上阵地是另外一回事。
饥饿之外,就是寒冷。这里的气温在夜间已经降至零下,中国士兵们在山野露宿,棉衣早已破烂,手脚开始出现冻伤。战士手中的镐根本挖不动坚硬的岩石,整整挖了一夜,手掌被震裂,被炸平的掩体还是没有任何修复的希望。
关于修筑工事的工具,发动军的后勤人员到北**废旧的矿区中去找。关于弹药缺乏问题,规定了“三不打”:看不见不打,瞄不准不打,距离远不打。解决防寒问题的办法除了“把被子撕下一头包住容易冻伤的手脚”之外,还有一条是:建议互相拥抱。
29日凌晨,四连官兵得到炊事班冒着炮火送上来的一草袋土豆和半袋萝卜。指导员李兆勤命令干部们不准留下一个土豆、一个萝卜,全部分给士兵。于是每个士兵分到两个土豆和半个萝卜——正在吃,进攻又开始了。这是战斗最为残酷的一天。天上美军的飞机格外多,地面上进攻的韩国士兵格外疯狂。阵地上没有可以燃烧的东西了,最后,是让凝固汽油浸透的泥土在燃烧。衣衫褴褛的中国士兵被炮弹炸起的泥土埋起来,又被战友再挖出来。所有的被子全部让卫生员撕成了止血的绷带。
在纷飞的弹雨中,在敌我双方的尸体中,中国士兵寻找着可再供作战之需的弹药。韩国第3师26团几乎用上了所有的兵力,沿着公路同时进攻数个高地,一支部队居然插到了志愿军4连的后面。中国士兵在前后受敌的情况下,开始使用石头这个最原始的武器战斗,巨大的石块从韩国士兵的头顶上飞过,被石头砸伤的士兵的大声**令企图进攻的士兵毛骨悚然。在伤亡几乎到达极限的时候,志愿军4连把一个班的预备队投入了,这是最后的一拼。下午17时,4连坚持到了上级要求他们坚守阵地的最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