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还未搭话,旁边一位20出头的青年便出来回话:“微臣就是颍川荀彧,不知殿下寻某作何”。
刘辩闻言眼神一亮并没有立马就回答,又问张双:“在宿卫京都的校尉中可有一位名叫黄忠字汉升,荆州长沙人氏”。
“启禀殿下,上个月,黄校尉因为儿子旧疾发作,辞官回乡了”。
刘辩心底不禁失望,他如果记得没错的话,荀彧与荀攸叔侄曾经在洛阳担任郎中和黄门侍郎,后来因为朝堂黑暗。荀彧回了颍川老家,直到曹操在陈留发矫召讨伐董卓的时候才出山,被名士许劭称其有“姜尚之谋,王佐之才”。曹操在陈留聚势,闻听荀彧来投,倒褂提旅,亲自相迎,并向左右言到“某得文若来投,如高祖之得萧何也”。后来荀彧也一直为曹操处理政务,调度粮草,招揽人才,让曹操每次出征皆无后顾之忧。
而像后来曹操麾下的郭嘉,戏志才,程昱等良谋都是荀彧所举荐。
比荀彧年长7岁的侄子荀攸字公达,曾经因为刘宏太过荒唐,便纠结一些人想要废除刘宏,另立新君,可是事情暴露,出外潜逃,后来到了袁绍麾下,又见袁绍非是自己所要寻找的明君,就弃官去了曹操那里,被曹操称为“我之谋主”。
荀攸从此再无向汉之心,在曹操称王的时候,荀彧死谏曹操。荀攸还去规劝荀彧,不要太过执着。虽然后来荀彧抑郁而死,曹操也没有怀疑荀攸,每次作战经常问他的意见,荀攸言出而行,每策必中。死后谥号“文成侯”。
如今黄忠已经走了,刘辩就把橄榄枝投向了荀彧。
“最近孤正在寻访名师,不知文若先生可愿与孤做个伴读”,刘辩眼神一眯,一抹不知名的光辉流漏。向着荀彧问道。
荀彧本不知这位寻找自己是为何事,正在揣测,猛听到刘辩所言,刚要拒绝,眼神一撇。顿时告罪,荀彧毕竟是大家族出来的,他知道了刘辩的意思,可也并不想就此将身家轻易托付。
沉声道:“微臣贱末之才,不堪重用,殿下还是另择贤明吧”。
“文若大才,孤岂不知。昔日名儒许劭曾云文若有‘王佐之才’,孤岂非那种无知之人。”
荀彧听完背后一冷,昔日家族里的长辈为了让自己搏个名声,好在朝中任职,就用战国时期的一份典籍,一些上好的和田玉把许劭请到家中给自己点评。没想到现在成了自己的枷锁。
“孤知文若乃是贤良君子,孤给文若三日时间好好思量,届时还望卿不负孤之善意。”
说罢也不听荀彧的回复,抬腿就走。反正自己的意思已经给了,如果不接受,呵呵,那就只好对不起啦。反正这年月,出个意外啥的也不是什么稀奇的。
如果你们这些人才,不来匡扶与孤,那就肯定投奔各方诸侯,成为乱我大汉江山的乱臣贼子,我又何必对你们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