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尧佐是河南永安人,出身寒门,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后,历任宪州、筠州推官。为官勤政爱民,颇有民望。
吉州有个道士和商人夜间饮酒,商人暴死,道士害怕就逃走了,被夜间巡逻的捕获,同时被捕的还有一百多人。转运使命令张尧佐负责此案,结果张尧佐迅速查明真相。最终,受冤的人都得以解脱。
张尧佐当年初任犀浦知县时,犀浦地少人多,因田地引起的诉讼官司常年不断。张尧佐在任期间,把田地边界进行了确认,向老百姓传达了抢占他人田地的利害关系,大大减少了诉讼案件。
史书记载:尧佐起寒士,持身谨畏,颇通吏治,晓法律,以戚里进,遽至崇显,为世所鄙。
本来吧,张尧佐其实是高升到宣徽使、景灵宫使一职的。若是说赵祯没有私心也是不可能的,赵祯就是看在张贵妃的面子上,升任张尧佐为宣徽使、加封景灵宫使。
这一下,可惹恼了朝中的百官们。不得不说,大宋朝的言官们真的都很仗义执言,他们不为皇权,只为清名。
赵祯一朝,能出现如此盛世,和这些名臣不无关系。张尧佐的破格高升,换成别人或许没事,可他偏偏就是张贵妃的伯父。
既然是外戚,这就不行。虽说张尧佐即便是有能力,但为了大宋江山,外戚就是不行。
于是,以包拯为首的言官们,开始了对张尧佐的弹劾模式。要知道,包拯可是有名的谏臣,他可是连赵祯都退避三舍。甚至于,石小凡都不敢怎么招惹的人才。
皇佑元年,就因为张尧佐的升迁之事,朝臣和皇帝赵祯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以监察御史包拯为首,联合整个台谏集团们一起,不仅接连上疏。包拯等人更是在退朝后留班不退,誓要与赵祯战斗到底。
赵祯虽然宽厚,可也有脾气。看此情形,已经不单纯是为了张尧佐,而是感觉自己的皇权受到挑战。于是赵祯一度暴怒,对谏官进行了呵斥:其言反复,及进对之际,失于喧哗
与包拯一同进谏的御史唐介,被赵祯贬为泉州别驾。
贬官么,在大宋朝再正常不过了。本来,赵祯想着把唐介贬到泉州这个遥远的地方,眼不见为净。谁知,包拯这帮人丝毫不惧,你也是贬黜,他们谏言的越是厉害。
包拯等人的据理力争,赵祯总归是个仁慈的好皇帝。无奈赵祯最后只好妥协,不再坚持升任张尧佐。
张尧佐见到事已至此,同时又受制于台谏们的压力,只好自请辞去宣徽使、景灵宫使之职,赵祯也知道外戚专权是大祸。于是准奏。最后,也重新启用了唐介。
赵祯一朝,实现了由“君主独裁”向“君主独裁制”的过渡,其标志性特点就是整个行政体制开始由非制度化的强势君主乾纲独断逐渐演变为制度化、体制化的君主独裁,君主位于整个权力体系的顶点,也成为整个权力体系的一部分,依靠制度而非个人能力来进行独裁治理。
臣子们并不反对赵祯行使属于他的独裁权力,但他们却反对赵祯不受限制地使用这种权力,他们希望赵祯能够按照设计好的权力运行机制,来充当最后的审判法官,但却不希望赵祯像任性的孩子一样,随意破坏这套已经成型的体制。
对于封建王朝来说,这是个巨大的进步。
当然,对于石小凡来说,他不关心这个。石小凡并不关心政治,他只对民生较为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