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一代风流 > 第87回 国共大战九寸岭 观音崖下血纷纷

第87回 国共大战九寸岭 观音崖下血纷纷

让我们再来看看红军与国军的另一个战场。当红三军痛击二十八师的时候,距此以北十里外的红四军正在经历着一场激烈无比的血战。由于红四军晚到了一步,四十七师王冠英旅抢占了九寸岭、观音崖两个险要隘口,并且立即开挖工事,准备作战。

“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

这一首诗,乃是著名军旅诗人陈世俊所作。其实,东固这个地方地势并不高,海拔只有二百米左右。但是东固是一个“锅底”形状,中间低,四周都是高山。四周的山有九寸岭、观音岩、将军帽、白云山、荒石岭、大乌山、钟鼓岭等。这些高山就是一个个的哨口,守护着东固革**据地,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九寸岭和观音岩了。因为这里是从吉安进入东固的必经之路。

九寸岭是东固与富田交界的分水岭。山高陡峭,连绵起伏,纵横四十余里。九寸岭既雄伟峻拔,又为什么叫九寸岭呢? 相传汉初时期,汉高祖刘邦尚未全部剿灭秦王朝的残兵败将,广东、福建等地尚有零星敌人盘踞各地,企图负隅顽抗,卷土重来。刘邦派一名将领率兵百万,从南昌到吉安,南下广东、东进福建去消灭残敌。大军行至吉安,这位将领便向当地老百姓询问,从吉安上东固、兴国、赣州的道路如何?有人告诉他,道路崎岖,关山重重,大军行进极为困难。比如富田上东固,就有一座九寸岭横亘阻断,难以逾越。从前有人攀登此山,爬了三下,只爬了九寸,所以,就把这座山叫作“九寸岭”。那个将领听得头都疼了,便率兵改道从泰和老营盘上兴国,下赣州,然后分兵往广东、福建而去。

南宋著名政治家和诗人文天祥的衣冠冢就安详地躺在九寸岭的山脚下,据说是文天祥贬官在家隐居时亲自选择的风水宝地。陵墓区三个部分,整个景区人文环境庄严肃穆、清幽祥瑞,突显了“正气”、“才气”与“灵气”。

九寸岭哨口两边是高山和树林,中间是一条长长的深沟,只能能容下一个人过去。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这里的地形,应该是很贴切的。

国军取道九寸岭进攻东固,**、肖克、刘亚楼等红军将领计划在这里摆下口袋阵,在这片山岭间阻击并重创的国军王金钰的四十七师,想不到国军四十七师先头部队已经抢在前面赶到这里。

红四军**、肖克、刘亚楼等红军将领发现敌人已经首先赶到并且抢占了有利地形,心想原来设想的伏击战算是泡汤了,只好把心一横,马上下令:趁敌立足未稳,立即进攻,夺回制高点!

国军居高临下,凭险固守。红军只能正面仰攻,一手拖枪,一手攀着石块、茅草向上爬,其艰难可想而知。几次进攻都被打了下来,伤亡极为惨重。

在这关键时刻,红四军十二师三十五团的一个连向已抢先占领山头的敌人发起强攻。其中有七位青年战士,经过艰难攀爬,终于攀缘到一个悬崖顶端,七位战士来一个猛打猛冲,率先占领了九寸岭高地,随后全连登上山头。敌人不甘心制高点被红军抢占,用猛烈的炮火对高地做地毯式轰击,这七位青年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其中六位有姓名记载:黄水秀、黄叶太、吴洪书、段承亮、黄天福、江光甫,他们都是吉安人。他们牺牲时,年龄最大的二十岁,最小的仅十七岁。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他们用生命换来红军一次重要战斗的胜利。

担任主攻的红十二师三十五团打红了眼,竟在己方迫击炮正开火轰击情况下,由团长罗占云、政委刘振东带头不顾一切地冲上了敌军阵地。

四十七师可没象二十八师那样被一闷棍打晕,立即向红军展开反击。双方刺刀滴血、杀作一团,谁也不肯退让半步。老夫有打油诗以记载这一场厮杀: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