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一脸无奈,帮自家闺女盖好肚子,轻声离开。
刚还一脸睡意的王小粥,听见关门声,立马睁开双眼。
哪还有一丝困意!从里面拴好门,闪身进入茅草屋。
王小粥昨天忙了一下午,只开垦了一小半,拿起边上的工具,继续干!
没事谈什么深爱,好好种田它不香吗。
连着忙了几天,王小粥终于收拾的差不多。
拿出纸笔,涂涂改改,终于一副简约版农家小院图画成功。
王小粥拿起图纸,小心的放进抽屉里,打算以后有时间在一点一点建设她的小屋。
在屋里窝了好几天,王小粥伸了伸懒腰,出了里屋。
摸了摸石桌上已经冷掉的茶,去了趟厨房,重新添了热水。
倚着门,王小粥看着院里的小萝卜头们。
又从系统偷偷取了些糕点放进盘子里,慢悠悠的走回小院,闲散的躺回摇椅上。
待我了无牵挂,山间小屋为家。
一片竹林,几亩良田。
早起闻鸡鸣,傍晚看晚霞。
忙时修篱种花,闲时糕点清茶。
镇元辰年,皇帝驾崩,享年46岁,举国同悲。
其嫡长子,唐君浩,年仅16岁的小少年,次日登基为帝,国号天启。
先皇子嗣单薄,除了当今的小皇帝,只有一个婕妤生的二皇子,年仅8岁。
太皇太后伤心之余,又忧皇室子嗣凋零,尽一病不起。
故原皇后现太后李淑苑,特颁布懿旨。
凡未满15岁少女,不拘身份家世,皆可入宫,凡早早诞下皇子者,必有重赏。
有人欢喜有人愁,各地县衙老爷,为增加功绩,大肆搜寻少女,献于宫中。
这日,小周氏在镇上买菜,就看到捕快挨家挨户盘查妙龄少女。
便同身边的卖菜大婶问道:“婶子,这家是出了什么大事哩,看着这捕快,心里怕的慌哩。”
“嘘,这你都不知道啊,小皇帝选秀,我们县满年龄的都要被送入宫哩。”卖菜大婶小声回道。
小周氏想起自家小姑子,菜也不要了,拎起裙子就往家里赶。
小周氏撞开大门,喘着气,大声喊道:“娘,六丫,不好啦,咱县衙老爷,到处在抓年轻漂亮的姑娘,小姑子这么水灵,可咋办哟!”
正在前院陪萝卜头们玩老鹰捉小鸡的王小粥,听闻走了过来。
“好好的抓姑娘干啥哩?”张氏一脸疑问的好奇道。
小周氏明白自家婆婆误会了,又解释道:“我刚在镇上,看到捕快挨家挨户的对着户口询问。”
“我就向卖菜的大婶打听了情况,县老爷到处抓少女,打算月底一起送进宫里求赏哩!”
王小粥听罢,无所谓的笑了笑,到哪她都能好好生存。
晚上,等萝卜头们睡熟。
众人齐聚大堂,商量着这件事,反观一旁的当事人王小粥,淡定的喝着清茶,听到有趣的地方,还点点头,说不出的悠闲。
最后大家讨论来讨论去,觉得只有两种方法,一种赶紧找个人嫁了,一种就是入宫,齐齐转头看向边上的当事人王小粥。
小周氏望着王小粥,明明不是多漂亮的人,可是每每看着,都觉得对方说不出来的美。
不由打趣道:“看着小姑子的姿色,说不定皇帝就爱这一口哩,往后再诞下子女,我们老王家就有十辈子都用不完的钱咯!”
王小粥看了一眼,不慌不忙的抿了口茶,浅笑道:“女儿虽没读过书,但还是懂什么叫自知之明的,更何况,您二老舍得?女儿还想好好孝顺你们呢!”
大家听完一喜,接着又道:“那就只能赶紧嫁人了,可这么匆忙,到哪找人呀!”
王俊良脑袋一拍,喊道:“爹娘,你们忘啦,那张大婶的侄儿不正中意着我妹妹嘛!”
“嘿,我一去镇上,他就对着我嘘寒问暖,嗐,谁不知道他是惦记着其他人哟!”
众人再次各抒己见,陷入激烈的讨论中,就差决定以后孩子叫啥!
王小粥想一起讨论,愣是插不进去,无奈端起茶杯,小口嘬着。
最终,由张氏决定,为免夜长梦多,带着长子就往镇里的张菊家走去。
张菊天天就盼着张氏来呢,毕竟这事自家不好主动提啊。
既然人家也有这意思,赶紧的商量好细节,顶着黑夜,就赶去了嫂嫂家!
张子贺刚睡下,就听到大门传来敲门声,起身打开门,一看是自家姑姑,因着赶路,略显狼狈。
张子贺连忙将姑姑请了进来,端上热茶。
张菊匆匆和侄子说了下大致情况。
张子贺听完,激动的喊起了自家亲娘徐氏,大房闻声,也都披着衣服,齐聚一堂。
张菊将整件事完完整整的说给大家伙听。
“嫂嫂,那王家的么女,我亲眼看过,长相标致却不清高,谈吐清晰,做事也稳重,是个清清白白的好姑娘!”
徐氏其实知道,自己二儿子最近看上了一个小姑娘。
听着小姑子夸的多好多好,她没亲眼见过,总归有些不放心。
在看着二儿子期盼的眼神,心里更是有些说不上来的难受。
心里也没多想,只当她身体又出了问题。
“据我观察,要不是这次闹得选秀这事,老王家不一定能看上贺儿。”
“毕竟,如今的老王家起了大院,又有一门家传手艺,闺女养的跟个小姐似的,说到底还是咱家高攀了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