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时期,日本侵略者对八路军敌后抗战活跃的华北地区,由于始终找不到对付八路军敌后游击战的有效方法,相反,在八路军的广泛打击下不断遭受损失,极大地动摇著日军的殖民统治并牵制着其兵力的调度使用为了扑灭中国**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1940年以后,这种扫荡更为频繁、更为酷烈。
1940年10月2日至11月30日间,日军在扫荡太行、太岳根据地时,曾下达过这样的命令:"这次作战的目的,与过去完全相异,乃是在于求得完全歼灭八路军及八路军根据地,凡是敌人地域内的人不问男女老幼,应全部杀死。所有房屋,应一律烧毁,所有粮秣,其不能搬运的,亦一律烧毁,锅碗要一律打碎,井要一律埋死或下毒。"
1941年7月10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改任日本军事参议官,冈村宁次接替其职。他到任后即提出深挖封锁沟,高筑封锁墙,强化堡垒政策以及在大扫荡中,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在此政策下,中国人民群众的房屋被烧毁,粮食被抢走,所有鸡鸭鱼肉飞禽走兽一概洗劫一空,对人民群众则疯狂地杀戮。仅1943年,日军在八路军北岳区3个月内就烧毁民居10余万间。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华北根据地进行了频繁的扫荡。日军对华北解放区的扫荡最早是从晋察冀边区开始的。1938年9月20日,日军纠集5万兵力,分八路围攻北岳区的五台地区。1939年发动春季大扫荡,深入繁峙、涞源等地区。1939年9月发动秋季大扫荡,采用"单刀直入"战术,以独立第8混成旅团,深入北岳区的中心地区。接着又集中2万余兵力,对北岳区发动冬季大扫荡。仅北岳区的崞县,从1938年9月到1939年6月,就有4万群众被残杀。
在晋冀鲁豫边区,日军的扫荡同样十分酷烈。1938年12月,日军以3万兵力进犯冀南区,被我军民粉碎。1939年7至9月,敌纠集数万兵力对太行区实施九路围攻,企图摧毁太行根据地。武乡、榆社县城被烧成灰烬,仅武乡一县就有1500人被杀害。1939年春、冬,日军两次合击冀南,平原地区的城市全被占领。1940年我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后,日军调集1万多兵力,对太行区扫荡,重点直指我第18集团军总部等大关所在地。日军进入这一地区后,大肆烧杀淫掠,制造了累累暴行。
在晋绥边区,日军于1940年发动了春、秋、冬三次大扫荡,野蛮蹂躏该区人民。
在山东区,1939年至1940年,日军千人以上兵力的扫荡达25次,其中万人以上的扫荡两次。1941年冬,日军以5万兵力扫荡山东区中心的临沂、留田,屠杀群众3000多人,烧毁房屋5000余间。
从1938年底到1940年止,日军在华北解放区发动的千人以上大规模扫荡,达109次,使用兵力在50万以上,根据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失。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急于迅速解决中国问题,对华北解放区的扫荡愈演愈烈。他们从华中调了两个师团到华北,加强进攻解放区的兵力。在进攻中,采用了"囚笼政策"、"铁壁合围"、"淘水战术"、"蚕食政策"等新的战术手段,并推行野蛮毒辣的"三光"政策,以彻底破坏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华北解放区的抗战进入了空前艰难困苦的阶段。
1941年8月,日军集中5万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的北岳区和平西区进行扫荡,时间达两个月之久。11月,日军又以2万余兵力扫荡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区。在北岳区,日军在平山东黄泥一带残杀无辜群众500余人;在阜平、龙华奸**女近千人;在涞源东杏花村残杀20余人,还将村长等人的脑浆取出煮所所谓的"开脑汤",逼迫群众喝下;在曲阳野北用机枪扫射死100多人。日军在北岳区的这将扫荡,总计残杀4500余人,烧房15万余间,抢走或烧毁粮食5800万斤,抢走牲畜1万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