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朝之后。
朱高炽带着“三杨”和于谦四位重臣来到御书房求见朱棣。
“三杨”其实是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位,他们因同姓杨,又同朝为官,往日关系也不错,因而被人称为“三杨”。
三人中最为德高望重的是杨士奇,因是江西泰和人,也被称为“西杨”,而杨荣和杨溥,两人更是同年,同一年考上进士。
商税一事,兹事体大,虽然如今是先观望再议,但也要做好准备。
而且,朱高炽也为瞻墡担忧不已,恰好三位大臣也想与朱棣商议此事。
几人干脆一同前去求见朱棣。
谁知,五人却扑了一个空。
“几位大人来得不巧,陛下刚刚去僧录寺了。”
“倒是不凑巧。”杨士奇感叹了一声。
朱棣去僧录寺,无疑是去找姚广孝。
姚广孝虽是一名僧人,但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而且颇有远见,博闻多识,而且被传得神乎其神。
朱棣去了僧录寺,一时半会,恐怕是回不来的。
无奈,几人只能打道回府。
此时。
僧录寺内。
朱棣正端坐在佛像前,双眼紧闭,神情肃穆,手中拿着签筒。
显然,朱棣在求签。
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朱棣一生杀伐果断,气势惊人,任谁都瞧不出,他竟然会信佛。
朱棣旁边站着一位老和尚,一身黑衣,须发皆已发白,但精神烁烁。
正是姚广孝。
姚广孝见朱棣诚心求签的模样,笑话道:“陛下是不是怕了?”
这可以说是犯上之言了。
如果有大臣听到,恐怕已经吓得两股颤颤。
朱棣没有生气,反倒点了点头,睁开双眼,眼神中复杂难言。
“我确实是怕了,怕到了地下,我爹会打死我。”
“我这个不孝子,不仅篡了他的江山,还改了他的国策。”
“哈哈哈哈哈!”姚广孝难得看到朱棣这副模样,立刻笑了起来,丝毫不顾及朱棣帝王的身份。
“这可太难得了,陛下有一日竟然也会害怕。”
“但那建文帝,本就能力不足,如果是他在位,大明岂能有如此盛世。”
这件事可以说是朱棣心中的刺,姚广孝却丝毫不惧,直言提起,甚至直接点评太祖的国策。
“太祖的国策在大明建立之初,是安国之策。”
“百废待兴,降低赋税可以让百姓休养生息。”
“但大明不是一成不变的,难道现在的百姓还需要修养生息?”
“为农民减负是应该的,但是关那些富可敌国的富商有什么关系?”
突然,姚广孝话音一转。
“陛下,您以为您那孙子说的话是假的?”
“按照您这么打下去,什么时候能完?”
“就算真的把草原打了下来,谁去管?”
“大明,有这个精力去管那么辽阔的草原?”
“如果不管,到时候不过是故态复萌。”
“而且,皇室宗亲是越来越多,大明国库养得起这一群无所事事的人?”
“虽然降低赋税是对百姓好,但是农民和商人是不一样的。”
“您可别忘了,那些商人才是最有钱的。”
税率太低,造福了百姓,同样也养肥了那群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