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贵妃的西宫之内。
姜王后作为一国之后,尽管被怀疑和刺杀事件有关,但仍很好地保留了身为皇后的威仪和尊严。
黄贵妃也不愧是将门虎女,坐在宝座之上时不怒自威。但这威严却不是对着被审问的姜王后,而是对着刺客:“你怎么随意无赖人?莫非你说了谁就是谁不成?”
她的话音刚刚落地,一道慵懒的声音便响起了。
是苏妲己。
“那是因为贵妃娘娘上来就默认和此事和王后无关。连刺客本人的指正都不算证据的话,还有什么是证据?”苏妲己的脚尖挑了挑刺客的下巴:“说,到底是谁指使的你?”
“苏娘娘。”刺客哀嚎道:“您就是再让小人说上一万遍,也是王后指使的小人啊!”
姜王后气愤至极!
她身为贵女,小时候便见过无数的手段。但自小她就是侯府中的女公子,等到嫁给纣王之后,更是高高在上的皇后。加上手上使唤的人多,纵然会涉及权谋,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会有被坑到的一天。
但是,到了这一天,偏偏就是她无可辩解的时候。
姜王后比谁都看得清,这区区刺客的指正,若是没有其他证据加以佐证,根本无法定她的罪。可是,如今并不是按照常理来定罪的时候——找哪种人不好,偏偏找一个东伯侯领地的人……
足见纣王已经再次动了心思了。
纣王已经铁了心陷害东伯侯,她再喊冤有什么用?
姜王后已经和这刺客对峙完了,但是无论她如何逼问,那刺客总是一口咬定行刺是她指使。
好在这件事情目前仅仅在她的头上。姜王后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把这件事情蔓延到自己的父亲身上——
纣王的目的性很强,而她,若是不想让这件事情蔓延到父亲身上,貌似只有一种方法,让这件事情到她这里就停止——
*
“你是说,不如让诸侯的公子都来朝歌学习?”纣王一下子来了兴致:“哦?学什么?”
风凝在将两位王子接到府邸之中之后,就马不停蹄地又回到了王宫。
她是不想掺合姜王后的事情。但是她有另一件事情迫不及待要做……
若是看过《封神》的人,都知道,此次行刺事件,造成最严重的影响,并不是姜王后身死,两位继承人远走。
而是,纣王在姜王后死之后,一鼓作气,直接将四大诸侯招到朝歌,杀死了其中三个人。
于是,两大诸侯国皆反……
若说前面纣王所做的事情还符合一个帝王做事的逻辑的话,将诸侯都招至朝歌,并且把他们杀死,就是他一个典型的昏招了。
要知道,北方作乱,太师闻仲尚且没有回朝歌。纣王就一下子惹上两个诸侯国,就是再急功近利,也不是这样做的。
这个昏招对他本人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却直接导致了后面商汤的覆灭。
风凝此来王宫,便是想要让纣王改变一点点的想法。
对,只是一点点而已。
既然,纣王已经以“被刺”为由诬陷姜王后了,那么他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想要将这个锅扣在东伯侯身上的。
若是姜王后没有死,而且按照纣王所预想的一样,将这口锅盖在了她的老父亲头上,那么纣王就可以各个击破,先以行刺为名,将东伯侯姜桓楚召唤到朝歌来,然后削弱对方的领地,关押东伯侯……挤压东伯侯儿子姜文焕的权利,派亲近大臣接管东伯侯的领土……
这是基于姜王后不死,纣王不贪功冒进的情况之下,最稳扎稳打的方法。
一旦姜王后在此次审问之中,和原著一样的结局的话。
姜王后以死以证清白,这事情不再那么容易扣在姜王后的头上,纣王轻则此次谋划全废,重则气急败坏,心中多疑,再召诸侯入宫,重走《封神》老路,商汤四面楚歌。
风凝自然是不愿意的。
但是,纣王这个人太聪明。聪明固然是优点,但是聪明也并不全然是好处,比如聪明的纣王,他就有点急功近利,有一点刚愎自用。
刚愎自用的人,总是不喜欢别人驳斥他的规划的,所以他才对那些老臣的不客气耿耿于怀,才想要快点将权利都收回自己的手中。
所以,风凝,即使是劝纣王,也要学会技巧。
比如:好嘛,你可以对付四方诸侯,但是我们可以先对付他们的儿子。
牵制他们,让他们投鼠忌器。
教化他们,让他们心甘情愿。
就这,风凝还担心纣王又一次走了死胡同,不愿意听她的话。
好在,纣王对这件事情十分感兴趣。
听了风凝的建议之后,奏乐也不听了,舞蹈也不看了,难得端正了姿势,听风凝的下文。
“当然是学习怎么更好地拥护商汤,学习什么叫做君臣,什么叫做臣子之道。”
臣子之道,自然就是臣子该做什么了。
“尤其是今日行刺知识。”风凝继续说:“若是天下人都知道为臣子,为臣民的本分,这件事情便不会发生了。臣本想着专门办学,从诸侯公子教起,再传至万民。”
“公子们一年学不会,学两年,两年学不会,学十年。”
”学会了之后,便传至诸侯国,传至百姓,久而久之,自然天下归心。”
“况且,诸侯蠢蠢欲动时候,想想待在朝歌的公子们,自然也会冷静一点。”
风凝知道,最为吸引纣王的,绝对不是所谓的“教化”和所谓的“学校”,更不是所谓的“天下归心”。
至少,在纣王的眼里,目前最终要的根本不是什么“人心”,而是怎样尽量压制四大诸侯的势力,怎样从丞相他们的手中拿回自己的权利。
但是,风凝提出的设想还是吸引了他。
吸引在风凝的最后一句话上。
自古以来,无论是哪个朝代,王和诸侯的关系都是此消彼长,若是王时刻强势还好,但凡是那天有了点点疲态,诸侯都要蠢蠢欲动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