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各省的复函,青河省确定了以上四省的招工名额,又给以上四省发了正式的招工文件,要求以上四省在半个月内完成招工任务。
半个月后,以上四省招工花名册就报到了青河省农垦局,青河省农垦局一下子增加了一万名职工。
根据个农场的实际情况,考虑到青州农场最先提出招工要求,且占地面积大,省农垦局决定将河南省青年垦荒队队员分配给青州农场八百人,另外从其他三省的招工人员中,再分配给青州农场五百人,这样,光青州农场,一下子就得到了一千三百人。
赵海东知道招工的情况,所以就等候在省农垦局,一直等到把名额确定了下来,才赶回青州农场。等别的农场知道省农垦局面向全国招收一万名职工的情况并赶往省农垦局要人时,被招工的人员早就确定了去向。
没过多久,青河省农垦局分配给青州农场的一千三百名招工人员及农场职工自发招呼的亲朋好友就陆续来到了国营青州农场。
根据职工人数大量增加的实际情况,青州农场对编制做了调整,把有编制没人员的两个分场充实起来不说,还另外增加了两个分场,总共有了六个分场,而且每个分场由原来下辖三个站变为五个站,把所有有干部身份的人员,都安排成了分场场长或站长等,赵天智的腰杆子一下子硬了起来。
然而,随着这批人员的到来,在如何使用这么大的一支力量上,赵天智和马识途闹意见了。
马识途的意见是要抓紧开荒,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赵天智的意见是先把开荒的事放一放,集中力量搞基本建设,主要是开渠修路,植树造林,兴建职工住宅,等把基础设施搞好后,再拓土开荒,整地造田。
两个人一个是党委**,一个是场长,在这个问题上,虽然推心置腹地交换了意见,但谁都认为谁的做法是正确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就把问题提交到了省农垦局,由省农垦局来定夺。
清河省农垦局专门就此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最后,省农垦局支持了赵天智的意见,认为荒不开,地在那里放着,跑不掉;基础设施要是搞不好,会影响将来拓土开荒、平田整地,最终的结果是荒也没开好,基础设施也没搞好。
会议做出具体决定后,省农垦局白局长亲自来到了青州农场,召开了青州农场党委会议。
会上,白局长肯定了马识途和赵天智在搭班子上能团结、在具体问题上能协商,在工作上有办法,各方面都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后,宣布了省农垦局的决定,决定当年不再开荒,除搞好现有耕地的春耕工作外,将全部人力投入到开渠修路,植树造林,兴建职工住宅等基础建设上,并确定这些工作由马识途挂帅,赵天智全盘负责。
这等于是否定了马识途的主张,支持了赵天智的主张。
白局长之所以要亲自来,主要是怕作为党委**的马识途和作为场长的赵天智两个人在这个问题上闹矛盾。在宣布完省农垦局的决定后,白局长专门和马识途谈了话,说赵天智那个人有股子干劲,咱们场党委在负领导责任的同时,要保护行政部门的积极性,马**你就放手让赵天智干去,他干得再好也是在咱们农场党委的领导下干得嘛!
马识途听懂了白局长的意思,是怕自己不支持赵天智的工作,所以就赶忙声明说:“白局长,经过认真考虑,我也认识到赵场长意见是对的,咱们干事业就是要有长远的目光,在这方面,我不如赵场长,但我能保证,我绝不嫉妒赵场长的能力,也不与赵场长争功,更不会和赵场长闹矛盾,我会大力支持赵场长的工作,全面统筹,党政同心,把劲往一起使,共同把青州农场的各项事业搞好。”
“好!”白局长听了马识途的话后,舒心地笑了,说:“马**,你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的好干部、好领导,像你这样胸怀宽广的好干部、好领导,是咱们农垦的宝贵财富啊!多的话我就不说了,来日方长,前途无量啊。”
白局长走后,马识途就找到赵天智,和赵天智进行了深入沟通,表示全力统筹,大力支持赵天智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赵天智闻言也激动了,他拍着胸脯说:“马**,你只管挂帅指挥就行了,我赵天智豁上这条命,也要把安排下的工作干好,我要是不把青州农场变成粮丰林茂的米粮川,我就哪里也不去,我就一直干死在青州农场的土地上,到那时候,你随便挖个坑把我埋掉就行了,我甘心情愿。”
马识途闻言笑着说:“到那时候,我陪你。”
那一年,青州农场修建了六十多公里的场区公路,种植了宽十五米、长约一百公里的防风林带,修建了八十多排职工住宅,彻底改变了青州农场建场以来的场容场貌,受到了省农垦局的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