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子城带队伍打游击的天台山,位于黄江县城与依云镇之间。
那里山高林密,便于队伍隐藏。
山里有农户,也有猎户,受外界影响小,县镇政权对他们盘剥不容易,因而他们对工农革命军和国军没有什么区别对待,都是不欢迎。
子城上山初期,当地山民以为他们是土匪,有的山民躲在暗处打冷枪。
后来,游击队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一户一户做好事,慢慢地赢得一些群众的信任。
游击队的武器比起国军正规部队有差距,但是跟猎户的装备比,还是领先不少。
猎户以为游击队来了,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打猎会变得更加困难。不曾想,游击队将打猎所获常常分给猎户和山民。
遇到有些山民砍树伐竹,盖房修路,游击队也去帮忙。
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一长,山里人不再反对游击队。相反,国军和民团来进攻游击队,山民还能及时报告信息。
最近国军的一次清剿行动,就是预先得到山民的情报,才避免了重大伤亡。
子城的游击队驻扎在天台山的最高峰中天台。站在中天台,一览众山小。不过,毕竟是高山密林,敌人作足了准备,隐蔽接近游击区,起初并未被发现。
那天,顾子城正在帐篷里研究自己绘制的天台山地图,突然哨兵来报,发现一股敌军从长板沟方向潜入山里。
子城马上查看地图。长板沟距离他们的大本营中天台还有二里地。从时间上看,足够部署一次反击战。
侦察员同时报告,敌人大约一个营的兵力,摆开一字长蛇阵进入长板沟。
敌人的行动显得有些冒进。他们并不了解地形和游击队的情况。
子城决定利用有利地形,扎起口袋阵,将敌人困在山谷里,一举歼灭。
他立即派出一连迂回到敌人的后方,在长板沟口堵截。
又派主力二连在长板沟和中天台之间的山路边设伏。那里的山路正好暴露在山谷,而且通道狭窄,敌人不易集中。通道两边的树木稀少,视线好,方便射击。
三连留守“大本营”,由子城亲自坐镇指挥。
说是三个连的兵力,其实跟一个满编的连队差不多,只有一百多人。
游击队的一个连相当于正规军的一个排,只有三十多人,担任主攻的二连人枪多一些,有50多条人枪。
兵贵神速。作战任务下达,队伍马上行动。没过多久,前方就传来枪声,应该是二连出手了。
子城的警卫员是爬树的能手,他爬到一棵大树上观察战场情况,不时向子城传递战场最新情况。
因为兵力悬殊,子城的胃口太大,敌人被包围了,却一时半会儿吞不下。这样拼消耗,游击队肯定不是敌人的对手。
不管从武器装备还是后勤营养方面,游击队都不足以以少胜多。
正在子城焦急的时候,有一个山民跑到子城的指挥部来报告,中天峰后山发现一小股国军。
子城一听,感到情况不妙。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原来敌人也懂兵法,也知道声东击西。
子城马上集合队伍,向后山扑去。同时,派出传令兵告诉一连二连,量力而行,保存实力。实在吃不掉敌人,就退回来向穆兰山靠近,想办法去找黎师长。
传令兵走后,子城从指挥部撤离,迅速向后山行军。
他知道后山是悬崖峭壁,敌人爬上来并不容易。如果在敌人爬到半山腰时打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他们还是去晚了。等他们到达悬崖边时,敌人已经全部登上中天台,战斗随即在悬崖边打响。
子城不知道,敌人是有备而来。
游击队为山民服务,赢得群众支持的同时,国军也懂得收买人心。他们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也俘获了一些山民为他们提供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