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邂逅相遇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
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是一样的,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佳节亲朋间用互赠月饼来传递祝福。现在市面上的月饼,除普通苏式、广式月饼外,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是圆的,都被称之为月饼。其实,各式各样的月饼,不管是苏式还是广式,更多的是包装上,越来越漂亮,越来越豪华,大有吃月饼,就好像吃包装一样,变化最大的,当然就是价格。
郭礼钰坐在轮椅上,看着儿子、女儿、孙子们送来的月饼,笑得嘴都合不拢了,看着不过瘾,她干脆让张俊民和林永翰,把月饼放到了她的腿上,好像这样才安稳。
按照习俗,晚饭之后,就该是上月的时刻了。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其实也不然吧,十五的月亮应该是最园的。
一家人围着小圆桌坐在阳台上,小圆桌上,放着月饼、花生等果品,望着天空的一轮冰镜,张宇浩准备好了“敬月光”的东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的。
张宇浩将一块大的月饼,用小刀切成了小块,没人一块。
“爸,干嘛要切成小块,不是有吗,一人一块,多方便。”
月饼是圆的,自古以来就寓意着家人团聚团圆。一家人吃一块月饼,更显得是团团圆圆,而且还有一种隆重的仪式感。千万别把这种行为看做是“小气。”
林永翰拿着月饼,并没有急于送到嘴里,被切成小块的月饼,那可是一口的事,因为现在的月饼越做越小。
“爸爸,为什么中秋要出月饼?”
看起来林永翰提的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如果要考证的话,不是没有道理。
“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林安瑞说:“民间相传,元末朱元漳起义,在月饼内夹纸条传递统一号令,在中秋之夜举事。史载,客家人先祖参与反元起义者甚众。此传说,为客家的中秋节吃月饼赋予了特殊意义。所以,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供品。慢慢的传说传开了,吃月饼的习俗也就在全国各民族之间流传开了。”
郭礼钰拿着小块的月饼,脸上露出了不高兴的神态,看了一眼包淑华,一口,将月饼吞了下去,伸手就去桌上拿月饼。
包淑华从众多的月饼中,挑选了一种红豆沙的,递给郭礼钰。
郭礼钰把整块的月饼拿在手里,满意地朝包淑华笑笑。闷声不响的在一边慢慢的吃着,根本不顾其他人的高谈阔论。
女儿张宇蓉断过一杯绿茶,送到郭礼钰的嘴边,说:“妈,你慢慢吃,没人跟你抢着吃,喜欢吃,我明天再给你买。来,喝口水。”
郭礼钰笑着,点点头。
“刚才林安瑞提到了客家,我想考考你们三位大学生,客家是属于哪个民族的?”
张宇浩的这个问题好像有点突然,不管是张俊民还是林永翰,还有万月明,都傻眼了。
“客家属于哪个民族?”好像只要说到福建,自然少不了要说到闽南的客家话,客家土楼的。
看到三个大学生没有一个回答上来的,林安瑞笑着说:“没有一个知道啊?”
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林安瑞,期待着他的答案。
“其实,客家还是属于我们汉族的,56各民族里根本没有客家族。客家人原本都是中原人,当时,中原战火纷飞,他们为了避难,来到闽南地区安家。当地人称他们为客人。后来由于避难的人群多了,闽南很多地方容纳不下了,于是,他们便到山上,另辟蹊径,建立自己的家园。慢慢的也就有了客家一说。”
俗话说,立秋之后,一阵雨,凉一阵,尤其是中秋之后的接连几场雨水,天气很快凉了下来,树上的叶子也一夜之间该红的红了,该黄的黄了。
“红叶醉秋”、“一叶知秋”。
张宇浩和往常一样,买好菜回来,看到包淑华推着郭礼钰在阳台上观赏者秋景。
包淑华站在郭礼钰的身后,双手握着轮椅的把手,一幅剪影,是那样的柔和和温馨。
包淑华和郭礼钰一样,目光在眺望,在她们的眼睛里,秋色,已经完全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