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文武百官服丧二十七日,全国举丧一百天,丧期内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并且民间禁止嫁娶。京城内外都挂起白幡,城中居民都缟衣素服,为逝去的帝皇哀悼。按理说,皇子皇孙们都要为逝去的长辈守孝三年,在大齐,这个时间缩短成为一年。
等安排好国丧的事宜,百官开始商讨起新皇登基之事。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避免权力交接引起的动荡,太子需要尽快继位,这些都是有制可循的。等荣帝的灵柩出殡,入了皇陵,治丧期结束,朝中又马不停蹄地筹备了登基大典,大齐终于迎来了第五位帝皇——丰帝杨旭。
丰帝登基以后,立即尊封了自己的母后为甄太后,又册封了原太子妃为汪皇后,并且颁下诏书,立皇长子杨锦为太子,皇二子杨锋为寿亲王,皇三子杨镇为裕亲王。太子入主东宫,两位亲王暂留皇宫,等年满十八出宫建府。
一切尘埃落定。
汪皇后如今每日满面红光,她终究如自己的祖母所愿,成了大齐最尊贵的皇后,而她的儿子也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她对着大长公主的灵位默默地说:“祖母,您在天有灵,看到锦儿成为太子也应该得偿所愿了。”
她又重新操持起杨锦的婚事。杨锦已经是太子,自然不能以皇孙的规格娶亲,还得重新筹备。幸好他们还要守孝一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做加法也是来得及的。
秦月环却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如果说她之前还可以偶尔见见小姐妹,现在连面都见不着了。汪皇后不喜杜晴若,她派去的人自然也不会让她们见面,就连与其交好的小郡主也被拒之门外。三人无计可施,只能通过写信来交流。
而杜晴若这边,她的父亲得到了新帝的提拔,已经是户部侍郎了,加上两朝交接的事宜,终日忙得焦头烂额,根本顾不上给女儿说亲的事情。而曾慧云也被封了诰命,如今也是京中有品级的命妇。杜家倒是多了不少来试探结亲意图的人家,但是杜晴若与父母都觉得这些人都不是良配,慢慢也就把事情耽搁了。
等到杜晴若十九岁时,她已经是京城里少有的没有定下婚事的姑娘,江南的杜祖母可急坏了,连续发了十几封书信来催。曾慧云也告知她大师的说法,可是杜祖母不信这个,时机未到?只怕时机到了他们也没发现。她觉得这对夫妻不靠谱,决定亲自上京来解决此事。不过她年事已高,杜二叔怎么会让她一个人出行呢,这次同行的还有杜老爷子,又让杜四叔陪同。
杜启贤依旧没成亲,孤家寡人的过得挺快活,杜老夫人却怪他,肯定是他带坏了晴姐儿,所以到现在都不曾说亲。
杜启贤无奈,这晴姐儿的婚事也不是他这个四叔作主的,她自己的父母都不着急,怎么能怪他呢。
杜晴若见到久违的祖父母以及四叔也是十分欣喜,在江南的五年里,她是在他们的照看下长大的。许久未见,杜祖父和杜祖母已经头发花白了,他们也都老了。想到他们与去世的荣帝是同龄人,杜晴若不禁担心起来,这老人家可是见一面少一面啊。虽然他们是来给自己催婚的,但是能跟他们多处一段日子也是值得的。
杜老夫人没有一上来就对着杜启明夫妇发难,而是拉着杜晴若的手细细地问她有没有中意的郎君,得到否定的答复后又问她喜欢什么样的人。杜晴若思考了半天,只能含糊地对她说:“晴儿只希望找到一个懂我的人。最好能包容我的想法,并且支持我想做的事情。”这也算她的心里话了,大齐的主流依旧是“男主外女主内”,像她这种不甘于困在后宅的女子,能够接受的男子应当是凤毛麟角。除了她的父母,相信也没有人会愿意支持她做一些出格的事情。
杜老夫人听了,觉得这也不是个很高的要求,毕竟晴姐儿长得好看又能干,别人娶回去也肯定是供着的,怎么会不包容和不支持她。
她又去问了杜启明夫妇要给晴姐儿找什么样的夫婿,一听到他们的条件就忍不住生气:什么叫“跟世家和皇家有姻亲的不要”,他们的舅舅还尚公主呢,不能因为之前太子的事情就因噎废食啊。世家里也有许多品行优良的子弟,他们这样做直接就是筛掉了一大批优秀的候选人。何况杜启明已经是朝中大员,要找亲家也只能继续往上找。杜老夫人的期望可是把晴姐儿培养成大家闺秀,自然不能随便下嫁给家世不如他们的人家。
杜老夫人直接发话:“这个事情你们不用管了,晴姐儿的婚事我来安排。”家中的事务她向来都是甩手掌柜,唯独自家姑娘们的婚事不想假手他人。女子的婚姻是人生大事,关系着后半辈子的幸福,容不得半点怠慢。她一定要好好找,给他们家晴姐儿找到一个完美的夫婿。
杜晴若知道这下是避无可避了,她的祖母可不像她的父母那般好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