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而言是祖籍,呵呵。”
“也难怪,当年我的工作很忙,只在你爷爷小时候带他回去过两次。”
杜晓漫打断道:“你又在东拉西扯了,快点回到正题吧。”
杜子骏说:“好好,回到正题。其实,在‘七七事变’之初,甚至红军还没有改编为八路军之前,就已超前部署从延安抗大抽调部分学员,他们可都是历经长征的红军指挥员,奉命分赴山西、河北两省,其中孟庆山同志只身来到保定。对了,他是咱们蠡县同乡。当时日寇正在围困平津,至9月中旬正式南下,他已从保定转赴白洋淀组建抗日武装,最初命名为抗日义勇军。对了,你看了以白洋淀为背景的《新儿女英雄传》吗?”
杜晓漫说:“看了。”
杜子骏说:“记得吧?一开始提到保定和高阳。”
要知道,保定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冀中平原西部,与北京、天津构成三角之势,以至“京津保”成为专用名词,并有“京畿之门”“北京南大门”之称,另有“一座总督署,半部清朝史”“一文一武一衙署”之说,其中,“文”为莲池书院,从中走出末科状元刘春霖、民国总大统冯国璋等;“武”为保定军校(1902年~1912年保定开办各类军事学堂16所,蒋介石于1907年入学保定陆军部速成学堂,而非通常所指的保定军校),先后入学的有张治中、白崇禧、傅作义、叶挺、赵博生、陈诚、董振堂等;“衙署”为直隶总督署,先后到任的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
保定又有“保定府”之称,其实自宋代建城、元代重建以来,历经“州”“路”“府”“道”“市”的变迁,辖制范围随之有一定变化,如今除主城三区,还下辖由县改区的清苑、满城、徐水三区,由县改市的涿州、定州、高碑店、安国四市,以及高阳、蠡县、博野、阜平、涞源、易县、涞水、顺平、唐县、曲阳、望都、定兴、雄县、容城、安新十五县。
【PS:本书故事便是以上述保定主城区及22个区、市、县分章记述。】
杜晓漫仰头想了想说:“好像是吧。”
杜子骏说:“只说高阳,1937年10日,孟庆山率领抗日义勇军协同吕正操所辖人民自卫军打下高阳县城,由此建立冀中第一个敌后抗日政权;后于1938年1月,在高阳南于八村打出冀中第一场抗日歼灭战。对了,你看了以马本斋同志为原型的《回民支队》吗?”
“没有,参考名单中没有。”
“仍是在高阳县,不断扩大的抗日义勇军正式更名为河北游击军,其中包括《回民支队》的原型队伍,还有1932年高(阳)蠡(县)起义时期的党员。对了,你看过《红旗谱》吗?”
“以前学校组织看过电影。”
“你是师范生一定要看,知道为什么吗?”
“《红旗谱》主要记述了两件事,一是发生在蠡县的反割头税斗争,即高蠡起义的先声,二是发生在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的‘七六惨案’,因此该校又被称为‘红二师’。”
“你应该知道吧?《红旗谱》其实是三部曲,另两部书名为《播火记》《烽烟图》,作者梁斌是红二师学生,也是蠡县人,曾亲身经历书中记述的事件,你有时间可以读一下原著。”
“嗯。”
“你还可以读一下杨沫的《青春之歌》,女主人公的原型曾在定县(今定州市)任教,男主人公的原型之一曾在红二师就读,并经历了‘七六惨案’。你把这几本书读完,就能基本了解当年的时代背景了。”
“嗯。”
“在红二师称为‘红’之前,一直追溯到1922年,保定育德中学的高阳籍学生王锡疆,不仅成为保定第一位党员,还在该校建立了第一个党小组,他与省立第六中学(今保定一中)学生杨景山、王重民并称‘高阳学界三杰’(注:杨景山是清苑县人,曾在高阳县就读),其中,杨景山后任北方区委组织部长,于1927年随同大钊同志一起英勇就义。”
杜晓漫一开始还有些兴味索然,听到最后真的目瞪口呆了。
杜子骏继续说:“同是保定育德中学学生,韩永禄同志于1924年回到家乡完县(今顺平县)西五里岗村,主持建立了保定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后于1930年领导发动了保定第一次武装斗争,也就是五里岗起义,并成立了北方第一支红军部队即红22军,比高蠡起义还要早两年,在这两次行动之间的1931年,谷雄一、赫光率领起义部队进驻阜平县,并建立了北方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其中谷雄一同志曾在保定育德中学就读。若往前追溯,你知道该讲到什么吗?”
杜晓漫对思路已有所领悟,她说:“若与育德中学有关的话,那就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了,我们学校曾组织参观过纪念馆。”
“是的,留法勤工俭学的发起者是高阳人李石曾,他除在家乡布里村建立留法工艺学校,还于1917年在保定育德中学附设留法预备班;第二年,主 席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作为新民学会负责人到北平参与留法勤工俭学筹备工作,并于1918年10月6日到保定迎接前来报到的湘籍学生,而在保定预备班毕业的有少奇同志,以及李维汉、李富春等同志。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吧?”
“明白了。”
“明白什么了?”
“这就是为什么孟庆山只身从延安到保定,却能很快组建起抗日武装的原因。”
“是的,他当时得到保东、保南特委(后合并为保属省级委)的支持,第二年也就是1938年4月,其辖下河北游击军与吕正操所辖人民自卫军合并为冀中军区,部队番号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在冀中38个县建起抗日政权,实际控制24个县城;又一年后,雁翎队的前身雁翎班成立,包括‘小兵张嘎’,当时隶属冀中军区一分区。”
杜晓漫站起来说:“明白了,在‘七七事变’之初,白洋淀地区就已经在抗日了。”
杜子骏说:“坐下,还没完呢。”
“还有什么?”
“冀中军区属于二级军区,其上级是早于1937年11月7日成立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最初设在山西五台县,十一天后迁至河北阜平县,你还记得吧?1931年曾在这里建立北方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记得。”
“1938年1月10日,在阜平县召开了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标志着正式开辟中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冀中地区的白洋淀,当然还有现在的雄安新区。”
“明白了,要以大视角审视局部。”
“是的,同时更要理清脉络。”
“是不是该讲晋察冀军区成立之前了?”
“是的。在八路军从陕西东渡黄河到山西,将分别开赴平型关、雁门关、娘子关时,周副主、彭总于1937年9月16日抵达保定考察战情,当时驻防城垣的是国民党精锐第52军,其前身为黄埔军校教导团,但仅坚守不到两天便于9月24日败退。同一天,在涞源与灵丘两县交界的驿马岭,八路军打响北上抗日第一枪,随后乘胜收复第一座县城即涞源县城。”
“打响第一枪不是在平型关吗?”
“参加平型关战役的是八路军第115师,为了阻断日寇从河北增援山西的通道,派出辖下前身为红一军团第一师的独立团,到平型关以东约80公里的驿马岭,提前一天伏击了日军骑兵。”
“哦,原来是这样。”
“其实,第115师还派出直属骑兵营到唐县倒马关,在9月23日就与日寇有了交战,也被视为八路军打响北上抗日第一枪。”
“怎么会这样?”
“当年打仗主要看战果,尤其是击毙多少缴获多少,不像现在的人非要较真谁先谁后。至于倒马关、驿马岭之战,遭遇的是日军小股部队一击即溃,何况均是平型关大捷的一部分,因此,早期的战史没有也不会重点强调。当然,后世史学家刨根问题也是应该的。”
“您不会只是为了说这个吧?”
杜子骏满意地笑道:“是的,我要说的有两点:一是,只说前身为红军的建制部队,最初以第115师独立团、骑兵营为骨干,加之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一部,总计2000余人马,最终晋察冀军区发展至三十万大军,民兵不计其数;二是,骑兵营副营长李钟奇同志,对了,还有作家孙犁均曾在保定育德中学就读。”
杜晓漫好奇地问:“祖爷,您是不是也曾在这所学校就读?”
杜子骏随之想起大哥杜辉,还有三哥杜子强,他深吸一口气说:“你有兴趣的话,以后我会慢慢讲。”
杜晓漫连忙起身问:“您是不是累了?躺下休息吧。”
杜子骏躺好后说:“除了刚才说的《红旗谱》《青春之歌》《风云初记》《白洋淀纪事》《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回民支队》,你可以找时间看一下《野火春风斗古城》《狼牙山五壮士》《白求恩大夫》《地道战》《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二小放牛郎》,等我给你讲时,应该会更容易听懂。”
杜晓漫说:“好的,您休息吧。”
杜子骏目视曾孙女离开后合上双眼,脑海随之陡然翻转,往事犹如沙漏般快速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