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的布局,还没彻底展开,却意料之外获得圆满,这让孔明心里五味陈杂。
知兵法容易,学兵法也快速,待学得几天兵法,却容易目空一切,自觉天下兵法皆在我手。临战一用,却是纸上谈兵。
理论要和实践结合,才能把书本上学来的东西真正变为自己的。三国周瑜厉害吧,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江东八十一县是孙策和周瑜二人一起打下来的,不然为何周瑜“功高震主”,为何程普、黄盖、韩当等一直跟随孙坚的“三代元老”对周瑜服服帖帖!周瑜九岁时就是洛阳的神童了,其聪慧无比,自幼熟读兵书。然而周瑜第一次掌兵时也是落荒而逃,兵、粮溃散,这才有周瑜从鲁肃处借粮的故事发生。
“孔明”原身处21世纪的和平*中*国*,虽然从小喜欢兵法谋略,所学所记也不少,但可从来没机会亲身实践的。至于那些从各种兵法延伸而来的谈话沟通技巧,也基本提升不了几点兵法感悟。
如今,身附诸葛亮,有了大把的机会去实践所知所学,而这种机会,一直就是“孔明”梦中所求的。学习兵法是需要代价的,生命的代价,原本“孔明”也有心理准备,但歪打正着获得了一个完美的结果,这就让人哭笑不得、大感庆幸了。
乘着夏侯惇还没来,荆州还在“讲故事”,该布置的计策也都布置了,孔明也在抓紧时间熟悉这个世界的兵法,反思自己的得失。未经实践,骤升高位,要么成为“马谡”损失2万大军和成为一场战争失败的关键点,要么成为“赵括”损失40万大军和导致自己的国家灭亡。孔明谁也不想当!他要尽快成长起来,摆脱后世“诸葛亮”的影子,甚至比后世的“诸葛亮”还要“传奇”!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记得诸葛亮的策略喜欢倒着安排,比如,如果一个计策有5步,那么诸葛亮就喜欢先安排人去执行第5步,再安排人去执行第4步,再第3步,最后才安排人去执行第1步和第2步。这样一来,就能把人弄的云里雾里,给人一副高深莫测的感觉。不知道是诸葛亮真的喜欢这样装,还是罗贯中知道这样写更能提高诸葛亮的形象!
通过这几日对博望坡地形的分析,加上对记忆中《三国演义》的回忆,结合夏侯惇和于禁的性格,孔明分析清楚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计策的奥妙。但,孔明知道,如果自己原步骤照搬的话,很大可能会出现偏差。因为理论很精妙,但现实很丰满,任何一个小疏漏,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次,孔明不打算使用“神算”来直接安排完整的计策,他要用自己真正的本事来打赢这一仗。这是成长的过程。
穷思一日,孔明不但发现了《三国演义》中原计的奥妙,也发现了许多可能会遭致失败的情况,他必须得尽可能补上漏洞。
先简单介绍下博望坡地形:“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皆可以埋伏军马”。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针对博望坡的计策是这样安排的:
先对关羽说:“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这其实是最后一步,即第5步了。
再对张飞说:“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这是第4步。
又言:“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这是第3步。
再对赵云下达命令:“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这才是第1步。
最后对刘备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这是第2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