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外。
朱元璋在玉阶上踱步,思考着科举这事情。
恩科,恩科,比科举多一个恩字,就代表朝堂对民间的恩赐。
但现在赏赐了一半是什么事?
北方好不容易才平定,现在又闹出这么一个事。
保不齐会出什么幺蛾子。
元覆灭才四年,必定有很多效忠于元的逆臣。
还打算着什么主意。
苦思冥想的朱元璋,是越走越心烦。
顺便着,看着盘坐在殿外的朱标,更是生气。
“朱标,看看你什么样子!”
随着一身大喊,朱标才睁开眼睛。
原来刚才他盘坐在地上,靠着墙壁,正在闭目养神。
顺带着想想,怎么和和朱元璋说这事。
“没偷懒,没偷懒,想恩科这事情呐!”
“那你想出来什么没有!”
朱元璋也是半信半疑。
“想出来几点,第一嘛,当然是这个舞弊的事情。
两位柱国大臣,肯定不会在这方面弄虚作假。”
朱标的分析娓娓道来。
“标儿,这个咱也知道,但这也太巧合了。
北方的士子,真的就这么不堪?
一个都不行!”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朱元璋还是难以接受。
恩科的意义就在于恩,而不在于举。
每个地方都分到点人,才能平均。
未来的朝堂,也不至于成为拧成一股绳,和皇帝对着干。
“北方的学子暂且搁置,先说南方的学子。
这第二嘛,三十六进士全是南方学子,也有说法。
自古这江南的几个地方,就是科举大省。
历朝历代,属这个几个地方的举人最多。”
这话说的朱元璋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
但标儿,什么叫做科举大省?”
见对方火气渐消,朱标笑着回道。
“这科举大省,首先是我刚才说的历年科举人才辈出。
其次是原因,因为江南这个地方富庶,环境适宜。
学生在这里读书,自然事半功倍。
上进的人,也会提携后辈,教师水平数量更高更多。
久而久之,这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就积累起来。”
如此浅显的道理,朱元璋一听就明白。
而且心中更是举一反三。
“科举如此,当官的不也是如此。
哪个地方的官越多,对同乡的提拔肯定比别人多。
时间长了,朝堂还不被这些同乡把持?
这文臣争斗,还是不能停。”
这一思考,朱元璋还想偏到其他地方了。
不过朱标继续说着他的分析。
“这第三嘛,说回北方学子。
我们现在这地方就是南方,江南学子迈出门就到了。
而北方的那些学子呢,要跋山涉水,还有诸多的路费盘缠。”
这话朱元璋不完全认同。
“你说的这些咱都知道,但齐鲁大地呢!
堂堂的孔孟之乡,岂能一个人才都没有!”
说着,朱标讪讪一笑,有点不好意思地继续道。
“陛下,您忘了?
咱俩刚把黄氏二贤给灭九族了,那地方的学子肯定害怕。
又加上我说的路途遥远,就不来了。
就算来了,也不是什么优秀之人,自然就落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