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还没说完,贝军的战术小型导弹便呼啸着当先袭来,轰轰轰,在半山腰和小村之间连连爆炸,接着,迫击炮向半山腰远程轰炸,随后,激光炮定点射击、电磁高平两用炮和几十挺重机枪远程扫射,目标都是半山腰阵地,打得地面直冒火星,乱石飞弹,惨叫声不断。
待贝军的延伸射击一过,几名负责人留下那名抵抗军军官配合库姆,急往小村子跑去。
借由炮火掩护,一队贝军再次攻上山来,冲在最前面的是几十台武装机器狗,这些机器狗背上装有机枪、火箭筒和榴弹发射器,自动搜索射击,体型虽小,但行动灵活,威胁很大。
库姆下令投入战斗。
十多名抵抗战士未注意隐蔽,往下急奔,还没到战壕,就被打死。
埋伏在第二阵地的抵抗战士赶紧用电磁枪、激光枪和重机枪等掩护,因是第一次在库姆指挥下作战,按华胥军的打法来打,配合不够,难免有失误,好在居高临下,有射击优势。
而且,这次因缴获了百多名贝军战士的电磁重机枪、轻机枪、自动步枪、激光枪、火箭筒和很多弹药、手雷、作战服,战斗力已增加不少,可以适当硬抗了。
库姆用量子监控器观察了下,发现那些武装机器狗因体型较小,配置不高,智能系统属于普通型,速度不是很快,下令激光抢专打头部,电磁枪扫腿,尽量别击毁武器、弹药,接着叫那军官带一部分武器差的战士向右侧迂回,隐蔽接敌,适时突袭,那军官立刻带队而去。
战斗很快激烈起来。
因迫击炮弹重在面杀伤,容易误伤,战斗打响后,迫击炮不再射击,但高平两用炮和重机枪仍瞅空档扫射,而且这次贝军很注意作战队形、进攻线路和交叉掩护,加上几十台机器狗在前开道,攻势越来越猛,逐渐占据优势。
第一阵地上,接连有抵抗战士中弹牺牲,有的刚抬起头,就被狙击手击中脑袋,有的手雷正要扔出,手臂就被打断,有的在战壕里躬身搬运弹药,也被飞溅的流弹击中……
几十名抵抗战士很快牺牲,第二梯队迅速补上来,随后第三、第四……
战斗中,量子监控器的隐身效能已无多大用处,转而搜索敌重点目标,如指挥官、狙击手、重火力手等,库姆双枪连射,打掉一个又一个,又及时转移位置,不给敌狙击手机会。
双方硬碰硬,抵抗战士整体实力差的弱点暴露无遗,他心里十分清楚,也知道这样的打法很亏,可又不能退,必须坚守,因为这是最后的一道防线,守住了,才能让民众逃生。
他把希望寄托在两名战友身上。
契带队直奔第一个目标——夺取弹药库。
弹药库是双方的弱点。
贝军失去弹药补给,后续攻势难以为继,抵抗战士有了先进的武器弹药,转眼变强,也只有变强了,才能展开下一步行动,一环扣一环,每个环节都不能失败。
大村子里,断垣残壁,仍有很多地方还在燃烧,尸体随处可见。
断肢残骸,房毁屋塌,野火遍地,不忍卒睹。
贝军轻装合成营快速攻占大村子后,即在村中构建指挥所和后防线,支援作战连队,在山下临时设了几个弹药供应点和维修、野战救护站,更多弹药集中存放在村里,派兵守护,处于安全考虑,距营指挥所也有一定距离。
这就给了契机会。
贝军的兵力部署,他已完全掌握,所要做的就是快速采取行动。
这次行动,是拔点战术。
守在弹药库外的是三辆AMP履带式装甲输送车,乘员两人,可载十一人,车上装有一门小口径激光炮和一挺12.7毫米布朗宁机枪,战斗力虽不及骑兵侦察车,但防护力却很强。
其前车身安装格栅式外挂轻型装甲,可有效抵御极难防御的空心爆破战斗部的火箭弹,两侧为箱型壁体防殉爆反应—主被动式装甲,内置感应器主动感应,基础结构为钢面板+炸药层+惰性陶瓷复合材料层+钢背板,具有很强的防护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的毁伤能力。
此外,还有两辆悍马突击车,共载九人,车两边的高射机枪掩体中,各有三名士兵守卫。
弹药库侧面,相距三四百米远的地方,另有贝军一个排,可随时支援。
再偷袭肯定不行,强攻未必凑效,还很可能毁了弹药库,得不偿失。
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