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随无人战斗机之后的,是两架武装直升机,一架指挥,一架警戒。
观察表明,两架武直机身较瘦,均为贝军的眼镜蛇专用攻击直升机。
该机实用升限五千二百米,盘旋高度有地效为五千米,无地效为一千二百米,最大允许时速为四百八十公里,作战半径二百九十公里,配一门三十毫米口径的电磁航炮,备弹一千二百发,舱门架设一挺十二点七毫米电磁四管重机枪,备弹五千发,两侧短翼下挂八枚红外、雷达精确制导导弹和四套共七十六枚七十毫米火箭弹发射器。
贝军两架武直携十多架无人僚机不到九分钟就赶赴战场,说明几点:
一、从最大时速推算,当是上一波战斗还没打响,就已提前出发,否则不能在随后的八分钟内前出一百多公里,既如此,三架无人侦察机为何不等到与之汇合,就匆忙发起进攻?
二、为安全起见,战机平常是不会挂载导弹、弹药的,以免意外发生,只有执行任务时才会加装,而这需要几分钟时间,如果把这时间算上,则又不会这么快赶到,除非有备而来;
三、贝军战术一向是前方一旦受攻,就会呼叫后方火力支援,最快的就是发射中远程战术导弹来炸,但这次却没有,要么是呼叫信号没来得及发出,要么已经采取措施,无必要。
之前的战斗不到半分钟结束,虽然很快,但这点时间够无人侦察机回传信号,既然没有出现中远程战术打击,那么只能是后一种情况,即增援部队早就出发了。
这说明贝军在调派三架无人侦察机转向侦察后,对卫星图片作了进一步分析,认为情况比想象的更坏,这才紧急派出第二批次作战机群。这个解释说得通,但还有没有其它原因呢?
契没想到贝军无人机战斗编队来得这么快,紧急分析敌情。
按照正常的距离、速度判断,贝军最快也该在十二分钟后抵达,中间会有五六分钟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是商队赖以活命的短暂机会,现在却压缩到只有一两分钟,十分危险。
他知道贝军在百公里外有个前哨阵地,再过一里有个小占领村,驻扎了一个排的守军,再往后几十公里,才是贝军的一个军事基地,那里配属的有包括武直编队的空中支援部队。
作为基层排级单位,通常只配备小型无人机,只有连级作战单位才配武直小队,支援部队通常驻扎在防护严密的基地,随时增援各据点,但也不是一定如此。
如果该武直攻击编队是从更远的基地飞来,那就不可能这么快到。
难道贝军在这三天内临时向前沿阵地增派了兵力,这说明什么?
他来不及深想,因为贝军无人机战斗编队已经悄悄临近了战区。
贝军无人机战斗编队在两架眼镜蛇武直的率领下,先是以离地五十米的高度超低空飞行,进入战区后再降低高度,离地不到八九米,以半贴地状态疾飞。
武装直升机的超低空飞行通常是在五十至三十米之间,贴地飞行的高度在四、五米左右,以避开雷达、红外、光学系统和目视等侦察手段的探测与跟踪,达到隐蔽作战,争夺超低空制空权的对地突袭目的,但这通常是针对平原、山地而言,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如此。
如果在沙漠中也按四、五米的高度贴地飞行,必定会卷起风沙,不但会被敌方轻易发现,若风沙卷进动力系统或螺旋桨,还极易出故障,甚至引发坠机事件,所以高度要相应提升。
智能操作下,编队机群较稳定地保持一个相应高度,但因沙漠起伏不平,毫无规则,即便是这八九米的高度,也不能始终精准地保持,特别是从沙丘顶端飞过时,仍会卷起轻柔的风沙拂出,在几公里外的沙丘上也能看见。
负责编队指挥的眼镜蛇武直上,驾驶员冷静地注视着驾驶台上的监控主显示屏。因刚进入战区,他需要从更大视角来观察下,所以没看头盔上的目视显示屏。
屏幕显示正前方二十六公里处的沙丘上,出现十多个稀稀落落地快速移动的红点,正是攻击目标,此外没看到别的,但他仍不敢大意。基地发来信息,说三架无人侦察机在二十多秒内被悉数击毁,这可是十分罕有的事,说明抵抗组织一定偷偷购置了什么先进的武器入境,否则,仅凭他们那点只能杀鸡宰牛的本事,根本不可能做到。
他再次启动红外线磁脉冲远程扫描。
二十公里范围内,只要有热源和金属,都能被该设备探测到。
半分钟后,扫描结束,除了正前方的红点目标外,没有发现其他地方还存在可疑目标。
他已经反复扫描三次了,结果都一样,确信一切都在掌握中,这才惬意地喝了口速冻咖啡,感受着机舱内空调吹出的丝丝凉意,下令:“即将进入预定作战位置,各单位准备战斗。”
他语调平静地说出,以特有的冷静,拉开一场小规模战斗的序幕。
贝丽仙国能快速侵吞拉克伊国,除了多种辅助手段外,贝军训练有素、作战意识强、经验丰富是关键。他们年年打仗,从未停过,实战经验远非拉克伊军能比,从很多细节上都能体现出来。像这位驾驶员,不慌不忙又从容自如地观察、下令,就是长期作战养成的习惯。
智能系统报告:“二十秒后进入预定作战空域,请下达攻击指令。”
“高度三十米,十二点钟方向,加速百分之三十,A组突前……”
“启动镜增强功能,目标识别、武器识别、十字准线校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