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竹篮的店家问完以后,她也去试探着问了问其他铺面,是否曾遇到过一个书生模样、技术很差劲的窃贼,得到的答案都是“否”。
于是她和街坊们确认了两件事:第一,那位书生多少算是侠盗,只到生意红火的铺面中偷盗;第二,侠盗将所盗之物尽数归还了回来,并且多赔了至少两倍的银钱。
拿了银两的店家们大早上受到这份意外之喜,高兴的同时略一合计,便觉得不能再将那书生当做窃贼了。
谁家没几个困难的时候?这书生准是面皮太薄,遇到困难了不好意思开口赊账,只能出了这么个自降身份的下策,这不,刚一发达就连本带利地还回来了。
亲朋好友之间遇到困难了,几两银子借出去大多就收不回来,这陌生人之间略施小善便能收获数倍的偿还,他们又怎么好过分的苛责?
于是陈墨曾经的偷窃之事在几位店家眼里,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借用”。
印绣绣听完以后,跟着面前的姐姐夸赞陈墨有担当、有作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之类的,心下却不由自主地算起这事发生的时间。
按照这位姐姐所说,那天她早早起来是为了祭灶,那应当是为了欢庆传统节日中的小年,腊月二十四。
也就是陈墨来找自己支取银两的次日。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刚刚签订了赔偿协约,身负几百两巨债,并且因为其中十两即将到期而不得不去找自家老板提前支取工钱的贫苦书生,真的有闲钱去偿还曾经偷窃过的物品吗?
印绣绣又仔细回想了一遍陈墨最近几天的行为,好像不是在书桌前看书就是在柜台后看书,连与李公子定下的三日之约都抛在脑后了,更别提其他那些并不紧急的欠款。
可若不是他本人偿还的话,又有谁会这么好心,又这么了解他呢?
印绣绣也没想到自己只是想来听个励志故事,可这故事却在自己的思索之下,一步一步走出了悬疑的味道。
不过所幸,这个悬疑故事并不算复杂。
陈墨那孩子交友不广,甚至可说在整个参世书院里就没有交到什么朋友,那么能随手帮他还钱,并且有可能知道他在每个店铺中欠了些什么物件的人,恐怕也只有“赵爱国”一个了。
没想到啊,那人表面上不显,实际对着后生还是挺好的嘛。
印绣绣自认为摸清了“赵爱国”的秉性,正打算回头好好调侃一番,却又想起了一件事。
刚刚所说的时间点是小年?
那岂不是说,春节就在眼前了?!